翻译
清晨的阳光照进北边的树林,竹子和树木洒下稀疏的影子。
短短的篱笆不过寻丈之间,却寄托着我无穷的心境。
旧日居所连一席之地都没有,被贬之人仍遭排斥冷落。
如今建起茅屋得到这片土地,村巷幽深,树影浓密而宁静。
接连几日风雨带来凉意,园中的菊花绽放出清新的花朵。
俯仰之间便可终此一生,何须再去谋求那二顷良田?
以上为【新居】的翻译。
注释
1. 朝阳:早晨的太阳。
2. 北林:北面的树林,常象征幽静或隐逸之所。
3. 疏影:稀疏的影子,多用于描写竹、树等在光线下投下的影。
4. 寻丈: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寻,十尺为丈,此处极言篱笆之短小。
5. 无穷境:指精神上的广阔天地,非实指空间。
6. 旧居无一席:谓昔日居所亦不得安身,暗指屡遭贬谪、漂泊无依。
7. 逐客:被贬谪流放之人,苏轼自指。
8. 遭屏:遭受排斥、摒弃。
9. 结茅:搭建茅屋,指简陋安居。
10. 翳翳(yì yì):昏暗、浓密的样子,此处形容村巷幽深、树影遮蔽。
11. 数朝:连续几日。
12. 新颖:新鲜而美丽,指菊花初开之貌。
13. 俯仰:低头与抬头之间,比喻时间短暂或人生一世。
14. 卒岁:终此一生。
15. 二顷:典出《汉书·循吏传》,指良田二顷,象征富足生活;此处反用,表示不必追求物质丰裕。
以上为【新居】的注释。
评析
《新居》是苏轼晚年贬谪期间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表达了诗人安于简朴生活、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诗中通过对新居环境的描写,展现了自然之趣与心灵之安。尽管身处逆境,诗人并未怨天尤人,反而在简陋的茅屋与短篱之中发现“无穷境”,体现出其豁达胸襟与高远境界。全诗语言质朴,意境深远,寓哲理于景物之中,是苏轼贬谪诗中体现“随缘自适”思想的代表作之一。
以上为【新居】的评析。
赏析
本诗以“新居”为题,实则写心居。首两句写晨光入林、竹影斑驳,营造出清幽宁谧的氛围,为全诗定下淡远基调。第三、四句笔锋一转,由景入情,点出虽居所狭小,却能容纳“无穷境”,展现诗人内心世界的开阔。五、六句回顾过往,感慨旧居难保、身为逐客,语含悲凉却不失节制。七、八句写今得结茅于此,村巷幽深,心境也随之沉静。“数朝风雨凉,畦菊发新颖”两句,既写实景,又寓时令之变与生命之新,菊花傲霜而开,恰似诗人高洁品格的写照。结尾“俯仰可卒岁,何必谋二顷”直抒胸臆,化用典故而翻出新意,表达知足常乐、安贫乐道的人生哲学。全诗结构严谨,情景交融,语言冲淡而意蕴深厚,充分体现了苏轼“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的艺术风格。
以上为【新居】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此诗语淡而味永,可见坡公处困而不改其乐。”
2.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三十七引评:“‘短篱寻丈间,寄我无穷境’,语似平易,实有浩然之气充塞其中。”
3. 清·沈德潜《说诗晬语》:“苏子瞻诗,往往于琐屑处见真性情,《新居》之类是也。”
4. 近人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虽未直接评此诗,但论及苏轼晚年诗风时指出:“其于贬所之作,多寓旷达于冲淡,实源于庄禅思想而自成一家。”可为此诗思想背景之佐证。
5. 《苏诗选评笺释》(近代高步瀛):“结语‘何必谋二顷’,斩截有力,见出处大节,非徒作旷达语也。”
以上为【新居】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