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山中乌鸦喧噪之处,有一处古老的深潭;潭水翻腾着泡沫与涎沫,环绕着游人的小舟。
我本想点燃犀角照见水中的奇鬼异物,却来不及实现;倒想用火烤燕子作祭品,以惊动潜藏的虬龙。
太守(李定)为惜别而催促奏乐歌唱;村巷百姓闻讯奔走呼喊,聚集起如玃猴般喧闹的人群。
将来此地的人们会歌颂您的仁政遗爱;那时观鱼之乐,也可一并记起当年老庄周的故事。
以上为【寿州李定少卿出钱城东龙潭上】的翻译。
注释
1. 寿州:今安徽寿县一带,宋代属淮南西路。
2. 李定少卿:李定,字资深,扬州人,曾任寿州知州,官至刑部侍郎。“少卿”为中央诸寺副职,此处或为尊称或曾任此职。
3. 龙潭:传说中龙所居之深水潭,多具灵异色彩。
4. 山鸦噪处古灵湫(qiū):山鸦鸣叫的地方有一处古老的神潭。“灵湫”指有灵性的深水潭。
5. 乱沫浮涎绕客舟:潭水翻腾,泡沫与涎沫漂浮,环绕着游人的船。形容水势动荡,带有神秘气息。
6. 燃犀照奇鬼:典出《晋书·温峤传》,温峤燃犀角照水,见水中怪物。后喻洞察幽隐之事。
7. 烧燕出潜虬:以火烤燕为祭,欲使潜藏的虬龙现身。“虬”为无角之龙,象征隐逸或神秘力量。此句或暗含祈雨或驱邪之意。
8. 使君:汉以来对州郡长官的尊称,此处指李定。
9. 催歌管:催促奏乐,设宴送别。
10. 观鱼并记老庄周:化用《庄子·秋水》中庄子与惠子“濠梁观鱼”之典,表达超然物外、体察自然之乐的哲思。
以上为【寿州李定少卿出钱城东龙潭上】的注释。
评析
这首诗是苏轼在寿州送别友人李定所作,题中“少卿”为官职,“出钱城东龙潭上”点明地点与事件背景。全诗融写景、叙事、抒情、用典于一体,既描绘了龙潭幽奇之景,又表达了对友人离别的不舍之情,并寄寓了对李定德政的期许。诗风沉郁中见洒脱,用典自然贴切,体现苏轼中期诗歌融合儒道思想、兼具现实关怀与哲理思辨的特点。末联借庄周观鱼之典,将友情、政治理想与哲理思考融为一体,余韵悠长。
以上为【寿州李定少卿出钱城东龙潭上】的评析。
赏析
首联以“山鸦噪”与“古灵湫”开篇,营造出幽邃神秘的氛围。乌鸦聒噪本为不祥之兆,但与“灵湫”结合,反衬出龙潭的古老与灵异。潭水“乱沫浮涎”,动态十足,似有不可测之力,为下文“奇鬼”“潜虬”埋下伏笔。
颔联连用两典:“燃犀”与“烧燕”。前者出自历史,后者虽非经典常见,但符合古人祭祀水神之俗,想象奇特。未暇燃犀,实写时间仓促,亦隐含世事难明、幽情难察之叹;欲烧燕以出虬,则寄托了诗人希望唤醒沉潜之美的愿望,或暗喻期待贤才出世、政通人和。
颈联转写人事:使君惜别,奏乐助兴;村民惊呼,聚观盛况。“催歌管”写情谊之深,“聚玃猴”以玃猴比喻百姓蜂拥之态,生动诙谐,富有生活气息,亦显民情淳朴。
尾联升华主题,由眼前送别推及未来“遗爱”的传颂,体现儒家“仁政”理想。结句引入庄周观鱼之典,将现实情感升华为哲理境界——既赞颂李定治下百姓安乐如鱼得乐,又暗含超脱功利、顺应自然的老庄情怀。全诗由此完成从具体场景到精神境界的跃迁,意境开阔,耐人回味。
以上为【寿州李定少卿出钱城东龙潭上】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录此诗,评曰:“语带仙气,意存民瘼,东坡临别之作,每能兼摄情理。”
2.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十六引冯舒语:“‘乱沫浮涎’四字险而实,状龙潭如画;‘烧燕出虬’奇想,非东坡不能道。”
3. 清·查慎行《补注东坡编年诗》评此诗:“前四句写景诡谲,后四句叙情敦厚,结以庄周,悠然意远,可谓善于收束。”
4.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评:“苏诗之妙,在能以议论入诗而不露痕迹。如此诗‘观鱼记庄周’,即寓政治理想于闲适之中,风旨深远。”
5. 钱钟书《宋诗选注》虽未选此诗,但在论述苏轼用典时指出:“苏集中多有融合《庄子》语境以抒怀者,如‘观鱼’之类,皆见其心通哲理,不拘形迹。”
以上为【寿州李定少卿出钱城东龙潭上】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