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等猥以空疏,备员讲读。
圣明天纵,学问日新。
臣等才有限而道无穷,心欲言而口不逮,以此自愧,莫知所为。
窃谓人臣之纳忠,譬如医者之用药,药虽进于医手,方多传于古人。
若已经效于世间,不必皆从于己出。
伏见唐宰相陆贽,才本王佐,学为帝师。
论深切于事情,言不离于道德。
智如子房而文则过,辩如贾谊而术不疏,上以格君心之非,下以通天下之志。
但其不幸,仕不遇时。
德宗以苛刻为能,而贽谏之以忠厚;德宗以猜疑为术,而贽劝之以推诚;德宗好用兵,而贽以消兵为先;德宗好聚财,而贽以散财为急。
至于用人听言之法,治边驭将之方,罪己以收人心,改过以应天道,去小人以除民患,惜名器以待有功,如此之流,未易悉数。
可谓进苦口之乐石,针害身之膏肓。
使德宗尽用其言,则贞观可得而复。
但使圣贤之相契,即如臣主之同时。
昔冯唐论颇、牧之贤,则汉文为之太息;魏相条、董之对,则孝宣以致中兴。
若陛下能自得师,莫若近取诸贽。
夫六经三史,诸子百家,非无可观,皆足为治。
但圣言幽远,末学支离,譬如山海之崇深,难以一二而推择。
如贽之论,开卷了然。
聚古今之精英,实治乱之龟鉴。
臣等欲取其奏议,稍加校正,缮写进呈。
愿陛下置之坐隅,如见贽面,反覆熟读,如与贽言。
必能发圣性之高明,成治功于岁月。
臣等不胜区区之意,取进止。
翻译
臣等依凭空虚浅薄的才学,在翰林院侍讲、侍读的职位上充个数目。皇上的聪明睿智是上天赋予的,学问一天比一天深厚。臣等才学有限,然而圣贤之道没有穷尽,心中虽然想表述清楚可口头上表达不出来,因此自己感到很是惭愧,不知道该怎么办。
臣等认为作为臣子向皇帝进献忠诚,就像医生对准病症去用药一样,药虽然经医生之手传过去,但药方多是从古人那里留下来的。如果药方在世间证明确实很灵验,那么就不必一定要由医生自己创造出来才用。
臣等听说唐德宗时的宰相陆贽,才能本来就是帝王的辅佐,学问足可成为帝王的老师。他的议论深刻而切合物事人情,言语从不偏离圣贤的道德规范。才能与西汉的张良(张良字子房)齐肩而文才却要胜过他,议论的才能像西汉的贾谊而方法却不粗疏。上可以纠正皇帝想法上的错误,下能够贯通天下人的心志。三代也只他一人罢了。但他不幸的是做官没能赶上良好的时机。唐德宗以严厉刻薄为能事,陆贽就以忠诚敦厚去规谏;唐德宗以猜疑忌恨去对人,陆贽就以推心置腹去劝说;唐德宗喜好用兵打仗,陆贽则认为消除战事是当时首先要做到的;唐德宗喜好敛聚财物,陆贽则认为散财于民最为迫切。至于任用人才、接受意见的方法,整治边防、驾驭将帅的策略,归罪于自身以收拢人心,改正过错以顺应天道,斥去小人以消除人民的祸患,珍惜爵位、宝器以授予有功的人,像这类合理的建议,很难列举完。陆贽真可以说是进献了苦口的良药,去诊治危害身体的重病。假使唐德宗能完全按陆贽的进言去实行,那么贞观之治的盛况便会再一次出现。
臣等每次从皇帝听讲的西阁退出,都私下相互议论,认为您是圣明的天子,一定喜欢陆贽的议论。只要使像您这样的圣明天子和像陆贽那样的贤能大臣意见相吻合,那就像圣君和贤臣处于同一时代一样了。当初冯唐高度赞扬战国时廉颇、李牧的贤能,汉文帝则为不能使用他们而深深叹息;魏相陈述了西汉晁错、董仲舒等应对当时皇帝的言语,汉宣帝就按这些言语施政而成就了汉室中兴的业绩。如果陛下能自己寻求老师,就不如从近一点的唐朝选取陆贽。再说那《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经,《史记》、《汉书》、《后汉书》三部史书,以及诸子百家的著作,并不是没有可以效法的,而且依照这些史籍所阐述的道理都足以治理好国家。然而《六经》当中的圣贤言论精深奥秘,而史书、子书中存留的圣贤学说却颇不完整,犹如高山大海那样崇高深远,很难从中选择出多少可以直接推广运用的东西。而陆贽的议论,一打开书本就非常明了清楚,汇聚了古往今来的学说精华,确实是国家治乱的一面镜子。臣等想把他向皇帝的进言文章稍微加以整理校对,重新抄好进呈给陛下。希望陛下把它放在自己的座位旁边,就像亲眼见到陆贽之面一样;反复熟读它,就像和陆贽当面谈话一样。这样,一定能启发陛下天子之性的神明天资,在不长的时间内就能成就强盛国家的功业。臣等说不尽愚陋的心意,请陛下决定是否采用。
版本二:
我们这些臣子才学浅薄,却侥幸充任讲读之职。陛下天资圣明,学问日日精进。我们的才能有限,而治国之道无穷无尽,心中虽有想法,却难以充分表达,因此深感惭愧,不知所措。
私下认为,臣子向君主进献忠言,就如同医生用药治病一般:药虽然由医者之手开出,但药方大多传承自古人。如果某些方法已经在世间验证有效,就不必非要自己重新创制。我们看到唐代宰相陆贽,本具辅佐帝王之才,学问足以成为帝王之师。他的议论深刻切合实际,言语始终不离道德准则。智慧堪比张良,而文章更胜;辩才如同贾谊,而谋略更为周密。对上能纠正君主心中的过失,对下能沟通天下百姓的心志。
可惜他生不逢时,命运多舛。唐德宗以苛刻为能事,陆贽却以忠厚劝谏;德宗惯于猜疑,陆贽则主张推诚布公;德宗喜好用兵征伐,陆贽则主张消弭战事;德宗热衷聚敛财富,陆贽却强调散财以安民心。至于选任官员、采纳谏言的方法,治理边疆、驾驭将领的策略,通过反省自身过错来收揽人心,改正错误以顺应天道,驱逐小人以解除民患,珍惜爵位名器以赏赐有功之人——此类言论,难以一一列举。真可谓献上苦口的良药,针砭危害身心的沉疴。倘若德宗能完全采纳他的建议,那么“贞观之治”的盛世便可重现。
我们每次从西阁退下后,私下常相互感叹:以陛下的圣明睿智,必定会欣赏陆贽的议论。只要圣贤之间心意相通,即便时代不同,也如同君臣共处一朝。昔日冯唐谈论廉颇、李牧的贤能,汉文帝为之叹息;魏相整理晁错、董仲舒的对策,汉宣帝因而实现中兴。若陛下愿以古人为师,不如就近取法陆贽。
六经、三史、诸子百家,并非没有可读之处,皆有助于治国理政。然而圣人之言幽深难测,后世学者又往往支离破碎,犹如山海般高深广博,难以逐一拣择。而像陆贽这样的奏议,一打开书卷便条理清晰,了然于心。它汇聚了古今治乱兴衰的精华,实为治理国家的重要借鉴。
我们打算选取陆贽的奏议,稍加校勘订正,誊写清楚后进呈御览。恳请陛下将此书置于座位之侧,如同亲见陆贽其人;反复细读,仿佛与他当面交谈。如此必能启发陛下本有的圣明之性,在短时间内成就清明之治。
我们怀着诚挚而微薄的心意,谨此奏请,恭候圣裁。
以上为【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的翻译。
注释
备员:凑数。讲读:指侍讲、侍读,官名。
逮:到,及。
陆贽:任翰林学士、宰相,后受谗被贬,著有《翰苑集》,亦名《陆宣公奏议》。唐德宗时,宰相陆贽为政清廉,从来不收受任何馈赠。在与地方藩镇官员的交往中更是从不言利,分外之财分毫不取。陆贽的母亲去世,在3年的丁忧期间,各地藩镇都纷纷赠送厚礼,数量达几百份,可他硬是一份没收。对此,一些想通过送礼巴结他这位朝中重臣的地方官员便老大不满,埋怨他不近人情。这种声音传到德宗的耳朵里,德宗也觉得陆贽“清慎太过”,便私下里对陆贽说:“卿清慎太过,诸道馈遗,一概拒绝,恐事情不通,如鞭靴之类,受亦无伤。”意思是说,过于清慎廉洁,拒绝地方各级官员的馈赠,恐怕有些过分。可以不收受贵重物品,接受点儿诸如马鞭、靴鞋之类的小礼物总还是可以的。然而,陆贽却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利于小者必害于大,贿道一开,展转滋甚,鞭靴不已,必及衣裘,衣裘不及,必及金璧。”并一针见血地指出:“伤风害礼,莫甚于私;暴物残人,莫大于赂。”此后,陆贽依旧保持清廉的节操,始终不渝。
名器:《左传》:“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意即赏赐不可滥。
颇:廉颇。牧:李牧。均为战国时名将。
太息:出声长叹。
晁:晁错。董:董仲舒。均为西汉时思想家。
1. **猥以空疏**:谦辞,意为自己才学浅薄。“猥”表示辱、忝,“空疏”指学识浅薄、不足。
2. **备员讲读**:充数担任讲读官。讲读官是宋代为皇帝讲解经史的官员,此处苏轼自谦职位虽在,实不足以称职。
3. **圣明天纵**:称赞皇帝天赋圣明。“天纵”意为天生卓越,非人力所能及。
4. **心欲言而口不逮**:心里想说却表达不出来,形容才力不足。
5. **纳忠**:进献忠言,尽臣子之责。
6. **乐石**:即“药石”,古代指治病的药物和石针,比喻规劝人改过的忠言。“乐”通“药”。
7. **格君心之非**:纠正君主内心的错误念头。“格”意为匡正、纠正。语出《孟子·离娄上》:“唯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
8. **颇、牧**:指战国时期赵国名将廉颇与李牧。冯唐曾向汉文帝提及二人之贤,感叹不得其用。
9. **条、董之对**:指汉代魏相整理晁错(字“材”或误作“条”)与董仲舒的政论对策,助宣帝实现中兴。此处“条”或为“晁”之讹,亦可能泛指前贤言论。
10. **名器**:指爵位、车服等象征身份地位的制度性称号与物品。出自《左传·成公二年》:“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
以上为【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的注释。
评析
《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是苏轼在宋哲宗即位不久,旧党上台后写的。当时王安石推行的新法被吕惠卿\章惇等弄得弊端百出,面目全非,新旧党争使百姓遭殃,国家受害。因此,苏轼进札子建议哲宗读陆贽的奏议,从中学习治国之术。
本文是苏轼与其他讲读官联名上呈的一篇奏札,主旨在于请求校订并进呈唐代名臣陆贽的奏议,供宋神宗阅读学习。全文结构严谨,说理透彻,情辞恳切,体现了宋代士大夫“以道事君”“尊贤重道”的政治理念。文章通过对陆贽其人其言的高度评价,突出其治国思想的现实价值,并巧妙地将陆贽与张良、贾谊等历史贤臣相比,增强说服力。同时,借古喻今,既赞颂皇帝圣明,又委婉劝导其广纳忠言、施行仁政。语言典雅而不失流畅,论据充分而富有感染力,是一篇典型的宋代奏议佳作。
以上为【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的评析。
赏析
本文作为一篇奏议札子,兼具政治功能与文学价值。其最大特点是“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开篇先自贬以尊君,营造谦恭氛围,符合奏章文体的基本规范。接着转入主题,盛赞陆贽之才德与言论之价值,层层推进,逻辑严密。
作者善于运用类比与对比手法。如将进谏比作“用药”,形象生动;将陆贽与张良、贾谊相较,既肯定其智辩,又突出其文采与实务能力兼备;再通过德宗之弊与陆贽之谏的对照,凸显其言论的时代针对性与现实意义。这种正反映衬,使陆贽的形象更加鲜明。
文中还大量引用历史典故,如冯唐论将、魏相献策,旨在说明“善用古人之言可致中兴”,从而自然引出“陛下宜取法陆贽”的结论,极具说服力。结尾提出具体建议——校正奏议、缮写进呈,并设想皇帝“置之坐隅”“如见其面”,语气温婉而情意殷切,体现出臣子对君主深切期望与忠诚之心。
整体语言骈散结合,既有四六骈俪之美,又不失散文之流畅。用典精当,辞气贯通,堪称宋代奏议文中的典范之作。
以上为【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的赏析。
辑评
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东坡说宣公,便学宣公文章。讽劝鼓舞,激扬动人。宣公当时不见知于德宗,庶几今日受知于陛下,与其观六经、诸子之崇深,不如读宣公奏议之切当,尤使人主有欣然向往、恨不同时之想。
1.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集部·别集类》评苏轼文:“其文纵横恣肆,豪健清新,几于无施不可……至于奏议之文,则尤切时务,有补实用。”
2. 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宋大家苏文忠公文钞》卷十九评此文:“极论陆贽之忠荩与经世大略,而归于劝神宗之取法,词气婉笃,深得献纳之体。”
3. 吕留良《晚村先生八家古文精选·苏文忠公文》评曰:“此等文字,非徒藻饰,实有经济之怀,忧国之虑,读之令人起敬。”
4. 清代储欣《唐宋十大家全集录·东坡先生全集录》卷五评:“说理明晰,引证博洽,非徒誉古人,实以讽今也。”
5. 林云铭《古文析义》评:“通篇以‘愿陛下近取诸贽’为主脑,前后铺叙,皆为此一句作势,结构缜密,情理兼至。”
以上为【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