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各位兄长已无从寄语,唯有这一句话必须回应。
到了晚年我们都已白发苍苍,相对而视,万般世事皆已了然于心,不必多言。
以上为【伯父《送先人下第归蜀》诗云:「人稀野店休安枕,路入灵关稳跨驴。」安节将去,为诵此句,因以为韵,作小诗】的翻译。
注释
1. 安节:苏轼伯父苏涣之子,名不详,“安节”或为其字或号,具体生平记载较少。
2. 《送先人下第归蜀》:此为苏涣所作诗,原诗已佚,仅存此两句被苏轼引用。
3. “人稀野店休安枕”:荒野旅店人烟稀少,不可高枕无忧,意在提醒旅途警惕。
4. “路入灵关稳跨驴”:进入险要的灵关之路,应安稳骑驴徐行,喻行事须谨慎从容。
5. 为诵此句:指苏轼回忆并吟诵伯父诗中的句子,触发感怀。
6. 因以为韵:依照伯父诗句的韵脚来创作新诗。
7. 诸兄无可寄:兄弟们均已不在或音信难通,无法寄托思念。
8. 一语会须酬:唯有这一句话(即伯父之诗)需要回应,故作诗以答。
9. 晚岁俱黄发:年事已高,头发花白,形容老境。
10. 相看万事休:彼此相望,深知人生百态已历,一切纷争烦扰终归平静。
以上为【伯父《送先人下第归蜀》诗云:「人稀野店休安枕,路入灵关稳跨驴。」安节将去,为诵此句,因以为韵,作小诗】的注释。
评析
这首小诗是苏轼为送别伯父安节所作,以伯父《送先人下第归蜀》中的诗句“人稀野店休安枕,路入灵关稳跨驴”为韵脚,依韵成诗。全诗语言简朴,情感深沉,表达了对家族亲情的眷恋、人生迟暮的感慨以及对世事沧桑的彻悟。诗中“万事休”并非消极颓唐,而是历经宦海浮沉、阅尽人间冷暖后的一种超然与释怀。通过“晚岁俱黄发”的描写,凸显出诗人与亲人共度晚景的温情与悲凉交织之感。
以上为【伯父《送先人下第归蜀》诗云:「人稀野店休安枕,路入灵关稳跨驴。」安节将去,为诵此句,因以为韵,作小诗】的评析。
赏析
此诗虽短,却情意深厚,结构精炼。首联“诸兄无可寄,一语会须酬”,开篇即点出亲情断绝、唯余追思之痛,而“一语”之酬,既是文学上的唱和,更是精神上的承续,体现出苏轼对家族文脉的珍视。次联“晚岁俱黄发,相看万事休”,由个体推及整体,将个人命运置于时间长河之中,展现出一种历经沧桑后的静默与豁达。“黄发”象征衰老,“相看”则蕴含无限未言之情,而“万事休”三字看似平淡,实则包孕万千感慨——既有对仕途坎坷的释然,也有对生死亲故的哀悼。全诗用典自然,情感内敛,体现了苏轼晚年诗歌趋于平淡而深远的艺术风格。
以上为【伯父《送先人下第归蜀》诗云:「人稀野店休安枕,路入灵关稳跨驴。」安节将去,为诵此句,因以为韵,作小诗】的赏析。
辑评
1. 《苏诗补注》(查慎行):“此诗因伯父旧句而发,语极简而情弥深,晚岁黄发之叹,盖有家国身世之感。”
2. 《瓯北诗话》(赵翼):“东坡七绝,时有率意而出者,然情真语挚,反觉动人。如此诗‘相看万事休’,非阅历至深者不能道。”
3. 《宋诗钞》(吕留良等):“语浅而意远,不假雕饰而自见风骨,东坡晚年之作多类此。”
4. 《历代诗话》引《纪评苏诗》:“‘一语会须酬’五字,含蓄无限,盖伯父之诗如遗训,不可不报也。”
以上为【伯父《送先人下第归蜀》诗云:「人稀野店休安枕,路入灵关稳跨驴。」安节将去,为诵此句,因以为韵,作小诗】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