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哪个家庭生下了如此聪慧的孩子,今晚我初次遇见这位执笔才俊。
不要奇怪他下围棋时忘了世俗纷争,他已然能够写赋,承继《灵光》那样的辞章传统。
以上为【赠王觏】的翻译。
注释
1. 王觏(ɡòu):字明叔,北宋文人,王安石之弟,亦有文才,与苏轼有交往。
2. 宁馨子:晋宋间口语,意为“这样的孩子”,常用来称赞聪慧出众的儿童。宁馨,犹言“如此”“这般”。
3. 初逢:初次相见。此处或为修辞说法,未必实指初识。
4. 掣笔郎:执笔写作之人,才子之称。“掣笔”形容文思敏捷,挥毫自如。
5. 莫怪:不必责怪。
6. 围棋忘瓜葛:下围棋时忘记世俗关系。瓜葛,比喻人与人之间的牵连、纠葛。此句赞其专注高雅,超然物外。
7. 已能作赋:已经具备创作辞赋的能力。
8. 继《灵光》:继承《鲁灵光殿赋》的传统。《灵光》指东汉王延寿所作《鲁灵光殿赋》,为汉代辞赋名篇,后世用以象征高雅宏丽的文学成就。
9. 灵光:指《鲁灵光殿赋》,亦借指古代经典文学。
10. 此诗未见于《苏轼诗集》通行本,疑为后人伪托或误归,但风格近苏,历代偶有收录。
以上为【赠王觏】的注释。
评析
这首诗是苏轼赠予王觏的即兴之作,表达了对王觏才华的激赏与期许。全诗语言简练而意蕴深厚,以“宁馨儿”“掣笔郎”等雅称凸显其人物风神,又借“忘瓜葛”“继《灵光》”展现其超凡脱俗的才情与志趣。诗中巧妙化用典故,将人物才学、品性与文学传统融为一体,既显亲切,又不失庄重,充分体现了苏轼酬赠诗中“寓敬于雅”的艺术特色。
以上为【赠王觏】的评析。
赏析
此诗虽短,却层次分明,意脉贯通。首句以惊叹语气发端,“何人生得宁馨子”既含赞美,又带亲切,将王觏比作天资卓绝的神童,情感真挚。次句“今夜初逢掣笔郎”点明相会情境,突出其文才气质,“掣笔郎”三字灵动传神,赋予人物以潇洒风度。后两句转入对其才德的具体描绘:一面写其沉醉于围棋,超脱俗务,体现高洁志趣;一面赞其文采斐然,已可承续汉赋传统,足见器重。全诗用典自然,如“宁馨子”出自《晋书》,“《灵光》”源自王延寿赋,皆不着痕迹。对仗工稳而不板滞,褒扬之中蕴含勉励,体现了苏轼奖掖后进的一贯胸怀。尽管此诗真伪尚存争议,但其语言风格、用典方式与苏轼酬赠体相近,不失为一首具有苏诗神韵的佳作。
以上为【赠王觏】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未收此诗,清人查慎行《补注东坡编年诗》亦无载,疑非苏轼原作。
2. 清·冯应榴《苏文忠公诗合注》未录此诗,亦未见宋代文献明确著录。
3. 近人孔凡礼《苏轼诗集》(中华书局版)未收录此诗,视为可疑之作。
4. 当代学者王水照指出,此类赠人小诗多见于地方志或后人笔记,需谨慎考证来源。
5. 《全宋诗》第15册收录此诗,题下注:“一作黄庭坚诗,又作陈师道诗。”说明作者归属存在争议。
以上为【赠王觏】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