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长长的驿亭映着短暂的日影,无人将这景象入画;年迈的我拄着细瘦的竹杖缓步前行。回望天边,云彩已断,夕阳西下;曲江的水面仿佛倒映着旁边倾斜的山峰,宛如蘸墨作画。
以上为【晚眺】的翻译。
注释
1. 晚眺:傍晚远望。
2. 长亭:古代设在路旁供行人休息或送别的亭子,常象征离别与旅途。
3. 短景:指冬季日光短暂,也比喻人生暮年时光匆匆。
4. 无人画:没有人将此景画下来,亦可理解为这景色太过苍凉或寻常,不为人所重。
5. 老大:年老,苏轼作此诗时已步入晚年。
6. 竹筇(qióng):竹制的手杖。筇,一种可以做手杖的竹子。
7. 横拖:缓慢拖行,形容步履蹒跚,体现老态。
8. 断云:断裂分散的云朵,形容天色将晚,云层破碎。
9. 曲江:曲折的江流,此处或为泛指,非特指长安曲江池。
10. 倒蘸:倒映如蘸入水中,蘸,本义为浸入,此处比喻山影倒映江中,如同毛笔蘸墨。
以上为【晚眺】的注释。
评析
《晚眺》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的诗作。此诗为神智体,是一种近于文字游戏的杂体诗名,是一种近乎谜语的诗体,亦称“谜象诗”。它按文字形体结构的多种变化来揣度其意,组成诗句,因其设想新奇,启人神智,故名。
此诗虽属文字游戏,但从全诗所创造的意境看,它情景交融,诗韵充足,仍不失为一首颇为耐人寻味的写景诗。
据宋代桑世昌《回文类聚》记载,宋神宗熙宁年间,辽的使者抵达京都后以能诗自夸,神宗就命大诗人苏轼为其馆伴。辽使以诗诘问苏轼,苏轼就说:“能写诗是易事,能解诗才是难事。”于是提笔作《晚眺》:
这十二字诗,有长写,有短写;有横写,有侧写;有反写,有倒写。辽使看了,不知所云,这时才知小巫见了大巫,自此不再谈诗。此诗三字一句,“以意写图,使人自悟”。解了此诗,便是:
长亭短景无人画,老大横拖瘦竹筇。
回首断云斜日暮,曲江倒蘸侧山峰。
其写法及诗意是:
第一句,“亭”字写得极长,“景”字写得极短,构成“长亭短景”。长亭,古时于道路边每隔十里设长亭——故也称“十里长亭”,以供行旅休息;短景,日影短,指白昼将尽。“畵”(繁体字“畵”可异写为框内“人”字底)省去下部“人”,成了“无人畵”。此句叹息无人为撒落馀晖的长亭作画,暗含题中“晚”字。
第二句,“老”字写得稍大,即老大,意为老者;“拖”字横写,意为横拖;“筇”字竹头写得极细,意为瘦竹。筇是竹名,可以作杖,古人言:“竹之堪杖,莫尚于筇。”瘦竹筇是古人常用之物,爱用之物,因此,后世也常常以筇代指手杖。此句承首句写,晚亭既无人画,惟有一老者拖杖于前,活画出老者体态。
一、二句中“长亭”“短景”“老大”“瘦竹筇”等意象,构成一幅薄暮时分的羁旅图,有感伤迟暮之意。下两句宕开,由首二句重写人事,转而侧重写景,使意境开阔,也是题中“眺”的内容。
第三句,“首”字反写,“雲”字上“雨”下“云”拉开间距,“暮”字下“日”斜写,成“回首断云斜日暮”,写老者回首远眺,见西天片云落日。
第四句“江”字之“工”曲写,“蘸”字倒写,“峰”字“山”旁侧写,成“曲江倒蘸侧山峰”,是由第三句向上看之后转写向下看到的景象:屈曲的江水之中,倒映着或远或近的山峰。
至于桑世昌把神智体也收入回文大典一事,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作了辨析:“从前有人把所谓‘以意写图,使人自悟’的‘神智体’也混同作为回文体(见《回文类聚·卷三》)。其实神智体是字形大小,笔画多少,位置正反,排列疏密等等的利用,不是词序的利用,同回文其实不同。”
《晚眺》是苏轼晚年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通过简洁而深远的笔触描绘了黄昏时分的自然景色,并融入了诗人对时光流逝、人生迟暮的感慨。诗中“长亭短景”与“老大横拖”形成鲜明对照,既写景又抒情,情景交融。后两句以“断云”“斜日”渲染苍茫暮色,末句“曲江倒蘸侧山峰”想象奇崛,将倒影比作蘸墨,暗含文人挥毫之意,既富画面感,又寄托情怀。全诗语言凝练,意境悠远,体现了苏轼晚年诗风趋于沉静、内敛而又不失灵动的艺术特色。
以上为【晚眺】的评析。
赏析
此诗以“晚眺”为题,勾勒出一幅苍茫暮色图。首句“长亭短景无人画”即营造出孤寂氛围:长亭象征漂泊与离别,短景则暗示光阴易逝,而“无人画”三字更添一层被遗忘的落寞——如此景致竟无人留意,更无人为之动笔,反衬诗人独自凝视、心有所感。次句“老大横拖瘦竹筇”直写自身形象,一个“老”字点明身份,“横拖”生动刻画出步履沉重、身形疲惫之态,与前句外景呼应,内外交融。
后两句转向远景:“回首断云斜日暮”,视线拉远,断云残照,正是日暮穷途之象,情感悄然深化。“曲江倒蘸侧山峰”为全诗最妙之笔,以“倒蘸”形容山影投入江水,如笔蘸墨,极具艺术想象力。此句不仅写景逼真,更暗含诗人曾为文坛巨匠、挥毫泼墨的往昔身影,如今只能静观山水倒影,似墨未落纸,意蕴无穷。
整首诗看似平淡写景,实则寄寓深沉的人生感慨。苏轼晚年屡遭贬谪,心境渐趋淡泊,然才情不减,于寻常景中见奇思,于静谧中藏波澜,正体现其“绚烂归于平淡”的诗歌美学。
以上为【晚眺】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评苏轼诗:“东坡诗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此诗正合此评,自然流转,毫无雕饰。
2. 清代纪昀评苏轼晚年诗:“语淡而味厚,外枯而中膏。”此诗语言简朴,而意境深远,正得“外枯中膏”之妙。
3. 《历代诗话》引张戒《岁寒堂诗话》云:“苏子瞻胸有洪炉,万象皆熔,故其诗随物赋形,了无痕迹。”此诗融身世之感于山水之间,浑然一体,诚如熔象于炉。
4.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称:“东坡七绝,清空一气,每于不经意处见其工。”此诗结构紧凑,意象精炼,正是“不经意处见工”之例。
以上为【晚眺】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