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昔少年日,种松满东冈。
初移一寸根,琐细如插秧。
二年黄茅下,一一攒麦芒。
三年出蓬艾,满山散牛羊。
不见十馀年,想作龙蛇长。
夜风波浪碎,朝露珠玑香。
我欲食其膏,已伐百本桑。
人事多乖迕,神药竟渺茫。
朅来齐安野,夹路须髯苍。
槁死三彭仇,澡换五谷肠。
青骨凝绿髓,丹田发幽光。
白发何足道,要使双瞳方。
却后五百年,骑鹤还故乡。
翻译
我年轻的时候,在东边的山冈上种满了松树。
最初移栽的只是寸许长的小苗,细小得如同插秧一般。
第二年,在黄茅丛中,它们像麦芒一样密密地生长起来。
第三年,它们已高出蓬蒿艾草,遍布山野,牛羊在其中自由穿行。
十多年不见,想来那些松树早已长得如龙蛇般蜿蜒高大。
夜晚风吹浪打,松涛如碎玉;清晨露珠晶莹,散发着清香。
我想采集松脂食用以延年益寿,却已砍伐了上百棵桑树也未能如愿。
人世间的事多有不如意,那传说中的神药终究渺茫难求。
如今我来到齐安荒野,路边松树须髯般的枝条苍劲挺立。
我愿打开龟蛇藏身的洞穴,也不惜用斧斤留下创伤。
即使得不到茯苓这样的灵药,也要拾取流淌的松脂。
用锅盆反复熬炼百遍,炼出洁白如霜的精华。
这可使体内三尸虫枯死,净化五谷所积的浊肠。
白发又有什么可担忧的呢?重要的是让双目恢复清明。
五百年后,我将骑着仙鹤返回故乡。
以上为【戏作种鬆】的翻译。
注释
1. 东冈:东边的山冈,泛指家乡或少年居处的山地。
2. 一寸根:指初生的松苗,极言其细小。
3. 黄茅:多年生草本植物,常见于南方荒野,象征荒芜之地。
4. 攒麦芒:形容松苗初生时密集尖锐,如麦芒般丛聚。
5. 蓬艾:蓬草与艾草,皆野生杂草,喻环境荒僻。
6. 龙蛇长:比喻松树枝干盘曲伸展,如龙蛇腾跃,极言其高大苍劲。
7. 珠玑香:露珠如珍珠美玉,松林清气芬芳。
8. 食其膏:指食用松脂,古人认为松脂可延年益寿,是“仙药”之一。
9. 百本桑:砍伐大量桑树作燃料,以炼松脂,极言其费力而未果。
10. 齐安:即黄州,今湖北黄冈,苏轼贬官之地。
11. 须髯苍:形容松树枝条如老人胡须般苍劲垂拂。
12. 龟蛇窟:道教传说中龟蛇常为玄武之象,亦指深山幽洞,藏有灵药。
13. 斤斧疮:砍伐树木留下的伤痕,此处指不惜破坏以求灵药。
14. 茯苓:寄生于松根的菌类,道家视为延年益寿之仙药。
15. 流肪:流动的松脂,状如脂肪,故称。
16. 釜盎百出入:反复用锅盆熬炼松脂,极言其精炼过程之繁复。
17. 皎然散飞霜:形容炼成的松脂洁白如霜,光洁明亮。
18. 槁死三彭仇:道家认为人体中有“三尸虫”(三彭),居于上、中、下三丹田,喜食秽物,妨害长生,服松脂可使其枯死。
19. 澡换五谷肠:道家认为五谷为浊物,久食使人堕落,服食松脂可洗去肠胃浊气,实现“辟谷”。
20. 青骨凝绿髓:形容身体经修炼后骨骼清健,骨髓如碧玉,已达仙体之境。
21. 丹田发幽光:丹田为道家修炼要穴,发幽光谓内炼有成,精气充盈。
22. 双瞳方:瞳孔清澈有神,道家认为是得道之相,“方”或通“明”。
23. 却后五百年:遥想未来,表达长生愿望。
24. 骑鹤还故乡:典出“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喻超凡脱俗、得道归乡。
以上为【戏作种鬆】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贬谪黄州时期所作,题为“戏作”,实则寓庄于谐,借种松之事抒写人生感慨与养生修道之志。全诗以少年种松起笔,追忆往事,继而转入对松树成长的想象与对松脂、茯苓等仙药的向往,最终寄托于长生不老、羽化登仙的理想。诗中融合了儒家勤勉植松的象征、道家服食养生的思想以及个人仕途失意后的超脱情怀。语言质朴而意境深远,结构层层递进,由实入虚,由物及心,体现了苏轼在逆境中追求精神超越的生命态度。
以上为【戏作种鬆】的评析。
赏析
《戏作种松》是一首融叙事、抒情与哲理于一体的七言古诗。诗人从少年种松写起,以极细腻的笔触描绘松苗生长的过程——从“一寸根”到“攒麦芒”,再到“满山散牛羊”,展现了生命由微至盛的自然力量。这种写法不仅是写松,更是写人生:少年志向如初栽之苗,虽弱小却充满希望;中年奔波如牛羊穿行蓬艾,虽困顿却不失生机。
诗的后半转入道家养生主题。苏轼屡遭贬谪,仕途坎坷,遂寄情于服食导引之术,借松脂、茯苓等“仙药”表达对长生与精神解脱的向往。“夜风波浪碎,朝露珠玑香”一句,意境空灵,既写松林实景,又暗喻心性澄明。而“槁死三彭仇,澡换五谷肠”则直承道教辟谷思想,表现诗人欲摆脱尘世羁绊、净化身心的强烈愿望。
结尾“却后五百年,骑鹤还故乡”尤为动人。它并非单纯幻想,而是将个体生命置于时间长河之中,以超然姿态回望人生。骑鹤归乡,既是肉体的回归,更是精神的圆满。全诗由实入虚,由物及道,结构完整,情感深沉,语言质朴而意蕴丰厚,充分体现了苏轼“旷达中见执着,诙谐中含悲慨”的艺术风格。
以上为【戏作种鬆】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此诗托物寓意,借种松以抒襟抱,语虽戏作,实寓忧思。”
2. 《苏诗补注》施元之注:“公在黄州,多作道家语,盖以自遣也。种松、采脂、炼霜,皆寓养生之意。”
3. 《纪评苏诗》纪昀评:“前叙种松,后言服松,中间转入神仙之想,脉络井然,非漫然游戏之笔。”
4. 《瓯北诗话》赵翼云:“东坡《种松》诗,自少至老,自实至虚,结构如画龙,鳞爪俱动,真大家手笔。”
5. 《宋诗鉴赏辞典》:“全诗以松为线索,贯穿人生经历与精神追求,表现出苏轼在逆境中寻求超越的深刻哲思。”
以上为【戏作种鬆】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