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心灵已然寂静无欲了,不会再为外物所动。
这一生漂泊不定,好似无法拴系的小船。
有人问我平生的功业在何方,那就是黄州、惠州和儋州。
我的心早已如同燃尽的枯木,形体仿佛那没有缆绳系缚的小舟。
若问你一生建树何在,答案便是黄州、惠州、儋州这三处贬谪之地。
以上为【自题金山画像】的翻译。
注释
金山画像:指金山寺苏轼画像,李公麟所作。
《金山志》:“李龙眠(公麟)画东坡像留金山寺,后东坡过金山寺,自题。”
心似已灰:即心如死灰。
《庄子·齐物论》:形固可以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黄州惠州儋(dān)州:作者反对王安石新法,以作诗“旁讪朝庭”罪贬谪黄州,后又贬谪惠州、儋州。
在这三个地方,作者度过了长期的贬谪生活。
1. 金山画像:指苏轼在润州(今江苏镇江)金山寺所留画像。
据记载,苏轼晚年途经金山,见寺中自己的画像,感慨万千,遂题此诗。
2. 心似已灰之木:语出《庄子·齐物论》:“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形容心境极度寂灭,毫无波澜。
3. 身如不系之舟:比喻人生漂泊不定,无所依归。
语出《庄子·列御寇》:“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
4. 黄州:今湖北黄冈。
苏轼因“乌台诗案”于1080年被贬黄州,在此度过四年,写下《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名篇。
5. 惠州:今广东惠阳。
1094年苏轼被贬惠州,在岭南艰苦环境中仍保持豁达心态,写下大量诗文。
6. 儋州:今海南儋州。
1097年苏轼被贬至当时最偏远荒凉的儋州,是其人生最低谷,但他仍致力于教化当地百姓。
7. 平生功业:表面上指仕途成就,实则暗含自嘲——真正的精神成就恰恰诞生于逆境之中。
8. 自题:自己为自己题写诗句,带有总结性与反思意味。
9. 不系之舟:无锚之船,随波漂流,象征自由亦象征失所。
10. 已灰之木:燃烧殆尽的木头,比喻心志消沉、看破红尘。
以上为【自题金山画像】的注释。
评析
《自题金山画像》以自嘲的口吻,抒写平生到处漂泊,功业只是连续遭贬。
诗人面对当年自己的画像,抚今追昔,感慨万千,既有对目前垂垂老矣的描述,也有对自己一生的总结,多重感情交织在一起。
造语苍凉,寓庄于谐,言有尽而意无穷。
这首题为《自题金山画像》的短诗,是苏轼晚年回顾一生时所作,语言简练却意蕴深沉。
全诗以“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开篇,形象地描绘出诗人历经宦海沉浮后的身心状态:内心寂然如死灰,生命漂泊无依。
后两句“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更是以反讽笔法道出其人生最辉煌的成就,竟是在三次被贬之地完成的。
这不仅是对政治命运的无奈总结,更是一种超脱与自嘲中的深刻自省。
此诗写于苏轼北归途中,即将离世之前,堪称其一生的精神墓志铭。
以上为【自题金山画像】的评析。
赏析
苏轼诗清新豪健,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一格。
本诗更是出语惊人,开端便说自己心如死灰,乍看似与诗人一向旷达豪爽的性格很不相符,然了解了诗人的经历、心情后,就不能不对作者这种心死之哀寄予深切的同情:苏轼“有大才气,真力量,所以沾濡涵泳,无昕往而不可,无所往而不能”(庄尉心《宋诗研究》)。
作此诗时,是苏轼去世前两个月,作者已年逾花甲,堪堪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回首自己的一生,几起几落,失意坎坷,纵然有忠义填骨髓的浩瀚之气,也不得不化为壮志未酬的长长叹息。
作者只能慷慨悲歌,自叹飘零。
接下来的“身如不系之舟”指自己晚年生活的飘泊不定,抒写羁旅漂泊的忧伤情怀。
如果仅限于“入乎其内的抒写人生苦闷,苏轼也就不成为令人发出会心微笑的“东坡老”。
他不会,也不屑在哀愁中沉沦。
且看后两句“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一反忧伤情调,以久惯世路的旷达来取代人生失意的哀愁,自我解脱力是惊人的。
苏轼认为自己一生的功业,不在做礼部尚书或祠部员外郎时,更不在阀州、徐州、密州(作者曾在此三地作过知府)。
恰恰在被贬谪的三州。
真是“满纸荒唐言”,然而这位“东坡看”最能够“白首忘机”。
失意也罢,坎坷也罢,他却丝毫不减豪放本色,真是不可救药的浪漫。
末两句,语带诙谐,有自我调侃的意味,却也深刻地传达了作者此刻的微妙心情。
整首诗庄中含谐,直中有曲。
表现了东坡其人其诗特有的风格。
读之使人击节可叹,极易受感染。
此诗仅四句,却高度浓缩了苏轼一生的精神轨迹。
前两句用两个精妙的比喻勾勒出晚年的身心状态:“心似已灰之木”表现其饱经忧患后内心的苍凉与宁静;“身如不系之舟”则写出其仕途颠沛、辗转流离的命运。
这两句融合了道家思想的超然与儒家士人的悲情,形成一种独特的生命张力。
后两句尤为警策,以设问方式引出答案——不是朝廷高位,不是科举荣耀,而是三次贬谪之地成为“平生功业”的象征。
这种反常规的回答,既是对现实政治的讽刺,也是对自我价值的重新定义:真正的文化贡献和人格光辉,正是在困厄中淬炼而成。
黄州时期的思想升华、惠州的坚韧乐观、儋州的文化播火,构成了苏轼精神世界的高峰。
全诗语言朴素,情感深沉,意境悠远,被誉为“东坡绝笔”之一,具有极高的文学与哲学价值。
以上为【自题金山画像】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评:“语极沉痛,而意极超旷,非东坡不能道此。”
2. 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引冯舒语:“十字写尽一生,可谓概括无遗。”
3. 清代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卷四十一:“此诗作于北归舟中,触目兴怀,语极悲凉,而气自雄放。”
4. 林语堂《苏东坡传》称此诗为“苏东坡的墓志铭”,并言:“他知道他这一生最重要的成就,不是官位,而是他在苦难中所完成的人格与文学。”
5. 钱锺书《谈艺录》指出:“‘问汝平生功业’二句,以地纪功,翻空出奇,打破传统立德立言之说,实为自嘲而弥见其悲壮。”
以上为【自题金山画像】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