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苏轼启:
前些日子略表心意,承蒙您郑重赐教并回信,得知您的健康安好,深感欣慰与感激。
回归田园、安居丘园,本是我们早年共同的心愿,您却已率先实现,渐得其乐,我实在无比钦羡。
只是我恐怕自己尘世牵绊太深,不知将来是否真能摆脱俗务,归隐如您一般?
遗憾无缘相见,不能畅叙往日情谊,心中怅然。
使者即将返回,谨此表达谢意,言不尽意。
苏轼恭敬地再次拜见子厚宫使正议兄执事。
十二月二十九日。
以上为【归安丘园帖】的翻译。
注释
1. 轼启:苏轼写信开头的自称格式,“启”表示陈述、禀告,用于平辈或尊长。
2. 少致区区:略微表达微薄的心意。区区,自谦之词,指自己的心意微不足道。
3. 重烦诲答:麻烦您亲自教导并回复。重烦,深感打扰;诲答,指对方的教诲性回信。
4. 审台侯康胜:“审”意为得知;“台侯”是对对方的尊称,犹言“阁下”;“康胜”即安康安好。
5. 归安丘园:归隐田园,安住于山林家园之中。“丘园”出自《周易·贲卦》:“贲于丘园,束帛戋戋”,后指隐居之所。
6. 早岁共有此意:年轻时我们便有同样的志向,指退隐之志。
7. 先获其渐:率先逐步实现了这一理想。“渐”指过程,说明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渐渐达成。
8. 岂胜企羡:“岂胜”即“不胜”,无法承受,形容羡慕之极;“企羡”即仰望羡慕。
9. 世缘已深:世俗因缘牵绊太深,指仕途、家庭、责任等难以割舍的关系。
10. 宿昔:往日,旧时的情谊与交谈。
以上为【归安丘园帖】的注释。
评析
1. 本文并非“诗”,而是一封书信,属于尺牍类散文,题名《归安丘园帖》为后人所加,用以标明主题。
2. 内容表达了苏轼对友人实现归隐之志的羡慕,以及对自己身陷官场、难以抽身的感慨,情感真挚,语言谦和。
3. 文章虽短,但层次清晰:先致谢,次述羡意,再抒己怀,终以惜别作结,体现了苏轼书信一贯的从容与深情。
4. “归安丘园”四字点题,象征退隐林泉、安度晚年的理想生活,是宋代士大夫普遍向往的精神归宿。
5. 此帖反映了苏轼在仕隐之间的矛盾心理,既有儒家入世的责任感,又有道家出世的向往,具有典型的时代与个人特征。
以上为【归安丘园帖】的评析。
赏析
《归安丘园帖》是苏轼一封典型的私人书信,文字简洁温润,情意绵长。全文围绕“归隐”主题展开,通过对友人实现理想生活的由衷赞叹,反衬出自己身不由己的无奈。开篇礼节周全,语气谦敬,体现宋代文人交往的雅致风度。中间转入内心感慨,“公独先获其渐,岂胜企羡”一句,既显真诚,又含酸楚,令人动容。而“但恐世缘已深,未知果脱否尔”更是道出了千古士人的共同困境——心向林泉,身羁庙堂。结尾“无缘一见,少道宿昔为恨”,以友情收束,余味悠长。整篇尺牍无雕饰之语,却自然动人,充分展现了苏轼散文“绚烂归于平淡”的艺术境界。
以上为【归安丘园帖】的赏析。
辑评
1. 《苏轼文集》卷六十收录此帖,题作《与滕达道书》之一,知其受者为滕元发(字达道,号子厚),曾任龙图阁直学士、宫使等职。
2. 明代茅坤《宋十大家文钞·东坡文钞》评苏轼尺牍:“最擅胜场,随意挥洒,皆成文章。”此帖正可见其“随意挥洒”而情真意切之妙。
3. 清代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总案》卷三十一提及此札作于元丰七年(1084)冬,时苏轼自黄州量移汝州途中,正处人生转折之际,故对归隐尤为感慨。
4. 《石渠宝笈》著录此帖墨迹曾藏清宫,书法亦为世人所重,行笔流畅,气韵沉静,与文意相得益彰。
5. 现代学者孔凡礼《苏轼文集校笺》认为此札情感真挚,语言简练,是研究苏轼晚年思想与交游的重要文献。
以上为【归安丘园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