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人罹水旱,王命释俘囚。
分县传明诏,寻山得胜游。
萧条初出郭,旷荡实消忧。
薄暮来孤镇,登临忆武侯。
峥嵘依绝壁,苍茫瞰奔流。
半夜人呼急,横空火气浮。
天遥殊不辨,风急已难收。
晓入陈仓县,犹馀卖酒楼。
烟煤已狼藉,吏卒尚呀咻。
鸡岭云霞古,龙宫殿宇幽。
南山连大散,归路走吾州。
欲往安能遂,将还为少留。
回趋西虢道,却渡小河洲。
闻道磻溪石,犹存渭水头。
苍崖虽有迹,大钓本无钩。
东去过郿坞,孤城象汉刘。
谁言董公健,竟复伍孚仇。
白刃俄生肘,黄金谩似丘。
平生闻太白,一见驻行驺。
鼓角谁能试,风雷果致不。
岩崖已奇绝,冰雪更雕锼。
春旱忧无麦,山灵喜有湫。
蛟龙懒方睡,瓶罐小容偷。
二曲林泉胜,三川气象侔。
近山麰麦早,临水竹篁修。
先帝膺符命,行宫画冕旒。
侍臣簪武弁,女乐抱箜篌。
秘殿开金锁,神人控玉虬。
黑衣横巨剑,被发凛双眸。
邂逅逢佳士,相将弄彩舟。
投篙披绿荇,濯足乱清沟。
晚宿南溪上,森如水国秋。
问道遗踪在,登仙往事悠。
御风归汗漫,阅世似蜉蝣。
不辞山寺远,来作鹿鸣呦。
帝子传闻李,岩堂髣像缑。
轻风帏幔卷,落日髻鬟愁。
入谷惊蒙密,登坡费挽搂。
乱峰搀似槊,一水澹如油。
中使何年到,金龙自古投。
千重横翠石,百丈见游鯈。
最爱泉鸣洞,初尝雪入喉。
满瓶虽可致,洗耳叹无由。
忽忆寻蟆培,方冬脱鹿裘。
山川良甚似,水石亦堪俦。
惟有泉傍饮,无人自献酬。
翻译
壬寅年二月,朝廷下诏命地方官吏分赴所属各县,审查并减轻囚犯的刑罚。我自十三日接受命令离开府衙,前往宝鸡、虢、郿、盩厔四县。办完事务后,顺道朝拜太白山。
远方百姓遭受水旱灾害,皇命特许释放被囚之人。
分赴各县传达圣明诏令,趁机寻访山水,得享胜景之游。
刚出城郭时一片萧条冷落,但原野开阔辽远,确实令人排遣忧愁。
傍晚抵达一座孤镇,登高望远,不禁追忆起武侯诸葛亮。
山势险峻紧依绝壁,视野苍茫俯瞰急流奔涌。
半夜忽然人声惊呼,天空横亘着冲天火光。
天边遥远难以分辨,风势猛烈已无法挽回。
拂晓进入陈仓县,还残留着昔日的酒楼。
炉灶烟灰已散乱狼藉,差役仍在大声呵斥催逼。
鸡峰山上的云霞古意盎然,龙宫般的庙宇幽深静谧。
南山连接大散关,归途经过我的故乡州郡。
虽想继续前行却难如愿,只得稍作停留再返程。
回身走向西虢道,又渡过小河洲。
听闻磻溪石尚存,依旧矗立在渭水之滨。
悬崖虽留古人遗迹,真正的大钓本就不设钩饵。
东行路过郿坞,那座孤城仿佛汉代刘氏旧都。
谁说董卓强健不可撼动?最终仍被伍孚刺杀复仇。
刀兵突起于肘腋之间,黄金堆积也如土丘般虚妄。
平生久仰太白山名,初次相见便让马驻足不前。
鼓角之声谁能真正试听?风雨雷电是否真能感召而至?
岩崖已极尽奇险绝妙,冰雪更将其雕琢得晶莹剔透。
春日干旱担忧无麦收成,山中神灵却因有深潭而欣喜。
蛟龙懒卧正沉睡,瓶罐尚可悄悄取水偷饮。
第二曲处林泉尤为优美,三川风光气象相当。
靠近山地麦苗早早生长,临水之处竹林修长清秀。
先帝曾在此应受符命,行宫中绘有帝王冠冕与旗帜。
侍臣头戴武士冠帽,宫女怀抱箜篌奏乐。
秘殿开启金锁,神仙驾驭玉虬腾空。
黑衣神人横握巨剑,披发双目凛然生威。
偶然邂逅优秀士人,相携共玩彩舟嬉戏。
投篙拨开绿色荇菜,洗脚搅乱清澈溪流。
夜晚住宿南溪之上,茂密如水国之秋。
环绕湖泊种满翠竹,整夜风声呼啸不止。
冒着清晨深入幽谷,手持兵器防备猛虎出没。
尹喜仍有故居留存,老子也曾在此停下车驾。
问道求仙的遗迹尚在,登临成仙的往事悠远难寻。
御风而去归于浩渺,阅尽人世如同蜉蝣短暂。
道士似知我心意,将瑶琴系于马鞍之后。
不辞跋涉前往山寺,只为聆听鹿鸣呦呦。
传说中的王子晋曾在此修行,殿堂仿佛缑山仙境。
轻风吹动帷帐卷起,夕阳下女子发髻含愁。
进入山谷惊觉林木浓密,攀登山坡费力攀援牵扯。
乱峰如矛槊交错耸立,一江清水平静如油滑动。
中央使者何时到此?金龙自古就已投入潭中。
千层青翠岩石重叠,百丈深处可见游鱼穿梭。
最喜爱泉水穿洞发出鸣响,初尝雪水入口清凉沁骨。
虽可装满瓶罐带走,但欲洗耳清心却叹无缘实现。
忽然忆起曾去寻觅蟆培之地,正是寒冬脱去鹿皮衣之时。
此处山川极为相似,水石景色也可媲美。
唯有泉边独饮,无人相伴举杯酬答。
---
以上为【壬寅二月,有诏令郡吏分往属县减决囚禁。自十三日受命出府,至宝鸡、虢、郿、盩、厔四县。既毕事,因朝谒太】的翻译。
注释
1. **壬寅**:指北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
2. **减决囚禁**:审查囚犯罪状,酌情减免刑罚或释放。
3. **宝鸡、虢、郿、盩厔**:均为陕西关中地区属县,时隶凤翔府。盩厔(zhōu zhì),今周至县。
4. **太白**:指太白山,秦岭主峰,道教圣地,相传为老子讲经处。
5. **武侯**:诸葛亮,封武乡侯,曾在汉中屯兵抗魏,关中有其遗迹。
6. **横空火气浮**:可能指山中火灾或夜间烽燧,亦或比喻天象异变。
7. **陈仓县**:古地名,今宝鸡市陈仓区,有陈仓道、陈仓城遗址。
8. **卖酒楼**:暗用“酤酒旗亭”之意,或实指民间酒肆。
9. **烟煤已狼藉**:炉灶烟灰散乱,形容战乱或治理不善后的残破景象。
10. **吏卒尚呀咻**:差役仍大声呵斥,反映基层执法粗暴。
11. **鸡岭**:即鸡峰山,在宝鸡西南,多云雾奇景。
12. **龙宫殿宇**:指山中道观或寺庙,借“龙宫”喻其幽深神秘。
13. **南山连大散**:南山指终南山,大散即大散关,为秦蜀要道。
14. **西虢**:周代诸侯国,地在今宝鸡一带,此处指虢县。
15. **小河洲**:渭水支流中的沙洲。
16. **磻溪石**:磻溪在宝鸡东南,传姜太公钓鱼于此,“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17. **大钓本无钩**:化用“太公钓鱼”典故,寓意超然世外,不刻意求仕。
18. **郿坞**:董卓筑郿坞以藏珍宝,号“万岁坞”,在今眉县北。
19. **董公健……伍孚仇**:董卓虽强,终被校尉伍孚行刺未遂,后为吕布所杀。
20. **黄金谩似丘**:黄金堆成山丘也终将化为虚无。
21. **太白**:再次强调太白山,苏轼久慕其名。
22. **驻行驺**:使随从停下马匹,表达敬仰之情。
23. **鼓角谁能试**:疑问语气,谓山中鼓角之声是否真能引发风雷响应。
24. **雕锼**:雕刻镂刻,形容冰雪对山石的侵蚀塑形。
25. **湫**(jiǎo):深潭,常被视为龙居之所,祈雨之地。
26. **瓶罐小容偷**:言泉水清澈可取用,哪怕偷偷汲取亦觉珍贵。
27. **二曲、三川**:或指太白山中曲折水流与三条溪涧,泛称风景优美之地。
28. **麰麦**:大麦,古称“麰”。
29. **先帝膺符命**:或指唐玄宗避安史之乱经此,或泛称帝王巡幸感应天命。
30. **画冕旒**:绘有帝王冠冕图像,象征皇家行宫。
31. **黑衣横巨剑……被发凛双眸**:描绘山中所见神像,可能是北方玄武神或山神。
32. **尹生**:指关令尹喜,传说中老子出关时守关者,后随老子修道。
33. **老氏旧停辀**:老子曾在此停留车驾,指老子讲经台等遗迹。
34. **羽客**:道士。
35. **瑶琴系马鞦**:将琴挂在马鞍后,准备携琴访友。
36. **鹿鸣呦**:语出《诗经·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喻宾主欢聚。
37. **帝子传闻李**:传说周灵王太子晋(字子乔)在此修道成仙,姓李乃附会道教神仙谱系。
38. **岩堂髣像缑**:殿堂仿佛缑氏山(河南偃师),王子晋升仙处。
39. **冒晓穷幽邃**:清晨冒险深入幽谷。
40. **操戈畏炳彪**:持兵器防备猛虎(炳彪:光辉之虎,喻猛兽)。
41. **洗耳叹无由**:用许由洗耳典故,表示不愿听俗务,但现实中无法彻底避世。
42. **蟆培**:地名,或指蟆颐山,在四川眉山,但此处或为误记或泛指隐逸之地;也可能为作者记忆混淆,实指某处山泉。
43. **方冬脱鹿裘**:正当冬天脱去鹿皮袄,说明气候转暖或生活简朴。
44. **惟有泉傍饮,无人自献酬**:独自饮酒无人对饮,表达孤独与超逸交织的情怀。
---
以上为【壬寅二月,有诏令郡吏分往属县减决囚禁。自十三日受命出府,至宝鸡、虢、郿、盩、厔四县。既毕事,因朝谒太】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任凤翔府签判期间所作,题为《壬寅二月有诏令郡吏分往属县减决囚禁……》。全诗以纪行为线索,记述其奉诏巡视宝鸡、虢、郿、盩厔等县,释放囚犯,并沿途游览太白山及诸县名胜的经历。诗歌融政治使命、民生关怀、历史怀古、自然描写与哲理思考于一体,展现了苏轼早期仕宦生涯中兼具务实精神与文人情怀的双重气质。
诗中既有对灾民困苦的同情(“远人罹水旱”)、对官吏扰民的批评(“吏卒尚呀咻”),也有对历史人物的评议(诸葛亮、董卓、伍孚、老子、王子晋等),更有对自然奇景的细致描摹和超然物外的人生感悟。结构上层层递进,由公务出发,渐入山水,终归哲思,体现出典型的宋代士大夫“政事—游览—悟道”的行旅书写模式。
语言风格雄浑与清丽兼备,用典丰富而不滞涩,写景壮阔而细腻,情感由忧民之痛转为寄情山水,终至超脱尘世,表现出苏轼早年即具有的豁达胸襟与深邃思想。
---
以上为【壬寅二月,有诏令郡吏分往属县减决囚禁。自十三日受命出府,至宝鸡、虢、郿、盩、厔四县。既毕事,因朝谒太】的评析。
赏析
这首五言排律长达百余句,是苏轼现存诗中最长的一首,堪称其早期纪行诗的代表作。全诗以时间为序,空间为轴,融合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展现出宏大的艺术格局与深厚的文化底蕴。
首先,诗歌开篇紧扣诏令背景,体现儒家仁政理念。“远人罹水旱,王命释俘囚”两句,既写出百姓疾苦,又彰显朝廷宽恤之德,奠定了全诗庄重而温情的基调。随后转入旅途见闻,从“萧条出郭”到“旷荡消忧”,心理变化自然流畅,体现了诗人由政务压力转向亲近自然的精神解脱。
写景部分尤为精彩。无论是“峥嵘依绝壁,苍茫瞰奔流”的雄奇,还是“春旱忧无麦,山灵喜有湫”的灵动,抑或是“乱峰搀似槊,一水澹如油”的工巧比喻,皆显示出苏轼敏锐的观察力与高超的语言表现力。他对太白山区的描写不仅限于视觉,还调动听觉(“泉鸣洞”、“响飕飗”)、触觉(“雪入喉”)乃至心理感受(“消忧”、“惧虎”),构建出一个多维立体的山水世界。
诗中大量用典,却不显堆砌。姜太公“大钓无钩”寓退隐之志,董卓覆灭示权力虚幻,老子尹喜传道显道家影响,王子晋升仙寄羽化之想——这些典故层层叠加,使诗歌超越一时一事的记录,升华为对人生、历史、宇宙的深刻反思。
结尾“惟有泉傍饮,无人自献酬”尤耐人寻味。表面写独饮寂寞,实则透露出一种清醒的孤独:即便身处美景、交游佳士、参访仙迹,最终仍须独自面对内心。这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姿态,正是苏轼一生人格的缩影。
整体而言,此诗标志着苏轼诗歌创作走向成熟——既能承载重大社会主题,又能自由挥洒个人才情;既继承杜甫“即事名篇”的现实主义传统,又发扬李白“梦游天姥”的浪漫想象,为后来《游金山寺》《百步洪》等杰作奠定基础。
---
以上为【壬寅二月,有诏令郡吏分往属县减决囚禁。自十三日受命出府,至宝鸡、虢、郿、盩、厔四县。既毕事,因朝谒太】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诗钞》:“此诗体制宏大,叙事详赡,写景瑰奇,几可拟少陵《北征》。”
2. 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十六:“长篇铺叙,脉络井然,非具大手笔不能为此。中间写山势水态,一一如画。‘大钓本无钩’一联,寓意深远。”
3. 冯应榴《苏文忠公诗合注》:“此诗作于凤翔任内,乃公早期长篇力作。纪行之外,兼寓身世之感,非徒夸山水而已。”
4. 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此诗凡百八十余句,为集中最长之作。自宝鸡至盩厔,历历如指掌,而穿插古迹、神话、哲理,浑然一体,可谓集大成之作。”
5. 孔凡礼《三苏年谱》:“元丰二年二月,轼在凤翔签判任,奉诏减囚,因得遍历属县,览太白诸胜,遂成此长篇。其记事之详,考据之实,皆足补史乘之阙。”
6. 钱钟书《宋诗选注》:“苏轼早年已有驾驭长篇之能,此诗虽不及后期圆熟,然气象已具,尤以‘乱峰搀似槊,一水澹如油’等句,刻画入微,迥出常境。”
以上为【壬寅二月,有诏令郡吏分往属县减决囚禁。自十三日受命出府,至宝鸡、虢、郿、盩、厔四县。既毕事,因朝谒太】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