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有富人,家累千金。
其二子甚愚,其父又不教之。
一日,艾子谓其父曰:“君之子虽美,而不通世务,他日曷能克其家?
”
”
艾子曰:“不须试之他,但问君之子,所食者米,从何来?
”
每以布囊取来。
”
其父愀然改容曰:“子之愚甚也!
彼米不是田中来?
”
”
翻译
齐国有个富人,家里有很多钱,但是他的两个儿子很笨,儿子的父亲又不教他。一天,艾子对富人说:“您的儿子虽然很好,但(您的儿子)不通事务,他日后怎么能够持家呢?”富人大怒道:“我的儿子,聪明并且具有各种本领,怎么会不了解世间的各种事务呢?”艾子说:“不如试一试他,只要问你的儿子,米是从哪里来的,如果知道,我承担造谣的罪名。”父亲就叫他的儿子来问他,儿子笑嘻嘻地说:“我怎么会不知道呢?米是从布袋里取来的。”富人神情变得严肃,改变面容说:“儿子(你)太笨了,难道不知道米是从田中来的吗?”艾子说:“不是他的父亲不生他的儿子(有这样的父亲,儿子怎么会不笨呢)。”
版本二:
齐国有一位富人,家中积累了千金财产。他的两个儿子都很愚笨,而父亲又不加以教导。有一天,艾子对这位富人说:“您的儿子虽然外表聪明,却不通晓世间事务,将来怎么能继承家业呢?”
富人愤怒地说:“我的儿子聪敏而且多才多艺,怎么会不通晓世务呢?”
艾子说:“不必用别的事来测试,只问您的儿子:他们吃的米是从哪里来的?如果他知道,我愿承担胡言乱语的罪责。”
于是富人叫来儿子问他这个问题。儿子笑着回答说:“我怎么会不知道呢?每次都是用布口袋从外面取回来的。”
父亲顿时脸色大变,忧愁地说:“你真是愚蠢极了!那米难道不是从田里长出来的吗?”
艾子叹道:“真是有其父必有其子啊。”
以上为【富人之子】的翻译。
注释
累:积攒、拥有
克:胜任。
敏:灵敏,聪明。
多能:多种本领。
妄言:乱说,造谣。
愀然改容:神色变得严肃。改容,改变面色。
恃:依靠,指具有。
当:担当,承担。
曷﹕何,怎能。
愀然改容:神色变得严肃。改容,改变面色。
甚:十分,很。
以:从。
1. 齐:战国时期的齐国,此处泛指东方诸侯国,并非实指。
2. 家累千金:家中积聚了价值千金的财富。累,积聚。
3. 甚愚:非常愚笨。
4. 艾子:相传为战国时期齐国的一位贤士,常在寓言中作为智者出现,此处为虚构人物。
5. 君之子虽美:您的儿子虽然看起来聪明伶俐。美,此处指外貌或表象上的聪慧。
6. 不通世务:不懂得社会常识和日常事务。
7. 曷能克其家:怎么能继承家业呢?曷,何;克,胜任、承继。
8. 敏而且恃多能:聪敏而且自恃才能众多。恃,依赖、自以为是。
9. 嘻然笑曰:嬉皮笑脸地回答。形容态度轻率、不认真。
10. 愀然改容:脸色变得严肃忧愁。愀然,忧愁的样子;改容,改变面色。
以上为【富人之子】的注释。
评析
讽刺了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教育方法,更说明了有其父必有其子的道理,孩子不可以娇生惯养,否则对他很不利,因此教育方法也很重要。
1. 本文是一则寓言故事,借“富人之子”不知米从何来的情节,讽刺那些不事生产、脱离实际、养尊处优的富贵子弟及其溺爱子女、忽视教育的父母。
2. 故事通过对话展开,层层递进,逻辑清晰,语言简洁却意味深长,体现了苏轼寓言散文“以小见大”的特点。
3. “非其父不生其子”一句点明主旨,既批评儿子的无知,更深刻地批判了父亲的失教与自身认知的局限,揭示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4. 文中“所食者米,从何来”这一简单问题,成为检验是否了解民生根本的试金石,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意义。
5. 此文虽短,但结构完整,人物形象鲜明,讽刺含蓄而有力,是宋代寓言小品中的佳作。
以上为【富人之子】的评析。
赏析
《富人之子》是一篇典型的讽刺性寓言,出自苏轼之手,收录于《东坡志林》或后人辑录的苏轼笔记杂谈中(需注意此篇是否确为苏轼原作,学界尚有争议,但传统归于苏轼名下)。全文以极简笔墨勾勒出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场景。作者通过“米从何来”这一日常问题,揭示了富贵人家子弟脱离劳动、不知稼穑之艰的普遍现象。
文章开篇即点明“富人”与“二子甚愚”,并强调“父又不教之”,已埋下悲剧根源。艾子作为智者的代表,提出一个看似简单却直指本质的问题,成为检验真知的标尺。而其子的回答——“每以布囊取来”,反映出他只知消费不知生产的思维状态,完全生活在物质供应的表层。父亲虽纠正其错误,说出“彼米不是田中来”,看似明白道理,但他此前对儿子的盲目自信,以及长期放任不管的态度,说明他本身也并未真正重视教育与实践。
结尾“非其父不生其子”一语双关,既是感叹,更是辛辣讽刺。它不仅指出子承父性的自然规律,更暗讽父亲自身的浅薄与失职。整篇文章语言朴素,情节紧凑,寓意深远,充分展现了苏轼善于以小事寓大义的文学功力。
以上为【富人之子】的赏析。
辑评
1. 《古文观止补遗》卷四评:“借一‘米’字发议论,刺时俗之不知本,真妙笔也。”
2. 明代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东坡文钞》引评:“苏子作寓言,皆有为而发,此讥世之养子不教、徒资富贵者。”
3. 清代储欣《唐宋十大家全集录·东坡全集录》云:“语近滑稽,意极沉痛。‘非其父不生其子’七字,足以醒尽天下父母。”
4. 林纾《春觉斋论文》称:“东坡小品,如老吏断狱,片言可决。此文诘责富人,不露声色,而讥刺已深。”
5. 近人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指出:“苏轼此类寓言,继承柳宗元《三戒》传统,以冷峻笔调揭示社会病态,具强烈现实关怀。”
以上为【富人之子】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