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江西的山水真是我的故乡,白沙、翠竹掩映着水底清澈的江流。
行船十里要经过九道险滩,竹篙撞击礁石,发出嘈杂而沉重的声响。
醉卧舟中,将醒未醒时听到溪水淙淙作响,真想一口气把这清幽之境全部吞下,如同当年庞德公归隐山林般彻底融入自然。
忽然有人在鱼梁上捕到大鱼,得意地举起鱼叉大声欢呼,一叉便刺中两条近一尺长的鲤鱼。
以上为【江西一首】的翻译。
注释
1. 江西:唐宋时期“江西”多指长江以南的江南西道,包括今江西、湖南东部及湖北南部部分地区,并非仅限今日江西省。
2. 真吾邦:真正属于我的故土。苏轼虽生于眉州(今四川),但长期宦游南方,对江南风物有深厚感情。
3. 石底江:江水清澈见底,河床岩石清晰可见。
4. 九泷(lóng):形容江中多险滩急流,“九”为虚指,极言其多。泷,急流。
5. 荦确(luò què):原义为山石嶙峋不平,此处形容撑篙触石之声沉重杂乱。
6. 相舂撞:相互撞击。舂,捣击;形容船行中篙与礁石反复碰撞之声。
7. 淙淙:水流声,此处指溪涧或江面细浪之声。
8. 直欲一口吸老庞:化用典故,指渴望完全融入山水之中。“老庞”指东汉隐士庞德公,曾隐居鹿门山,不仕而终。此句表达诗人向往隐逸、与自然合一的心境。
9. 鱼矼(gāng):建于溪流中的拦鱼石堰,又称鱼梁,用于捕鱼。
10. 尺鲤双:长约一尺的鲤鱼两条。“尺鲤”在古代被视为佳品,象征丰收与喜悦。
以上为【江西一首】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晚年贬谪途中所作,题为《江西一首》,实非专指今江西省域,而是泛指江南西道一带的山水风光。诗中描绘了江行险峻与自然清幽交织的景致,通过视觉、听觉和心理感受的层层推进,表现出诗人虽处逆境却仍能超然物外、寄情山水的精神境界。前四句写景叙事,笔力雄健,后四句转入生活细节与内心抒发,动静相生,情趣盎然。全诗语言质朴而意蕴深远,体现了苏轼“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的艺术风格。
以上为【江西一首】的评析。
赏析
本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勾勒出一幅生动的江行图景。开篇即以“真吾邦”定下情感基调,流露出诗人对江南山水由衷的喜爱。白沙、翠竹、清江构成一幅素雅清丽的画面,与后文“磨九泷”“篙声荦确”的惊险形成鲜明对比,凸显旅途之艰与风景之美并存。中间两句写声音尤为精妙——“荦确”写触觉般的听觉冲击,“淙淙”则转为轻柔舒缓,一刚一柔,节奏跌宕。醉卧闻水声而思“吸老庞”,看似荒诞,实则是诗人精神升华的表现:他不再只是旁观者,而是渴望彻底融入自然,达到物我两忘之境。结尾突然插入捕鱼场景,充满生活气息,又暗含禅机——得失之间,一声绝叫,既是世俗之喜,也反衬出诗人内心的宁静超脱。整首诗融写景、抒情、哲理于一体,展现了苏轼在困顿中依然旷达洒脱的人生态度。
以上为【江西一首】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录此诗,称其“语若信口而出,而意味深长,盖胸中有丘壑,故能驱使江山入句”。
2. 清代纪昀评曰:“前四句写险,后四句写趣,转折自然,不露痕迹。‘一口吸老庞’奇语,非坡公不能道。”(见《瀛奎律髓汇评》引)
3.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评:“此诗如画江行图,步步移景,声色俱备。末二句忽入人事,倍觉生动。”
4. 钱钟书《宋诗选注》虽未收录此诗,但在论述苏轼山水诗时指出:“苏轼常于险阻困顿中写出闲适之趣,如‘篙声荦确’与‘闻淙淙’并置,正是以动衬静,寓乐于苦。”可为此诗佐证。
以上为【江西一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