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在西边墙下堆积粪肥,又在东边角落开凿泉水。
辛劳卑辱的日子何时才能结束?安逸享乐也不敢放在心上。
上天莫非也在眷顾我?雨后初晴,正合我心意。
黄菘(白菜)在肥沃的土壤中生长,老楮树上生出了木耳(树鸡)。
舍不得马上烹煮这些自然之物,绕着它们一天要看上百回。
忽然收到远方跨海而来的书信,如同冰盘中传来清越哀婉的声音。
用茵陈草点缀鱼脍,色泽明亮,照耀座位宛如花开。
与渔村的老翁一同醉酒,两人面容苍老,神情憔悴。
牙齿日渐松动,已不适宜食用精细的粱肉。
吃蔬菜难道还不够吗?于是叫儿子去拆开鸡舍取鸡。
以上为【和陶下噀田舍穫】的翻译。
注释
1. 下噀(xùn)田舍穫:原为陶渊明诗题,《下噀田舍获》意为在下噀这个地方的农舍收获作物。下噀,地名,今属江苏宜兴一带。
2. 聚粪西垣下:在西边的墙下堆积粪肥以备施肥。垣,墙。
3. 凿泉东垣隈:在东墙的角落挖掘泉水。隈,角落、弯曲处。
4. 劳辱何时休:劳苦卑贱的生活何时能结束。劳辱,指贬谪期间从事体力劳动的屈辱感。
5. 宴安不可怀:安逸享乐不敢留恋。宴安,安乐舒适的生活。
6. 天公岂相喜:上天难道是在眷顾我吗?相,表示动作偏于一方,此处指“我”。
7. 雨霁与意谐:雨后天晴,正合我的心意。霁,雨雪停止,天气放晴。
8. 黄菘养土膏:黄菘即白菜,土膏指肥沃的土地。
9. 老楮生树鸡:楮树是落叶乔木,树鸡即木耳,因其常生于朽木之上。
10. 茵蔯点脍缕:茵陈,一种香草,可入药或调味;脍,细切的鱼肉;此处指用茵陈点缀生鱼片。
以上为【和陶下噀田舍穫】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和陶渊明《下噀田舍获》之作,体现了他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现实处境的复杂情感。诗中既有对农耕劳作的亲身体验,也有对仕途困顿、年华老去的感慨。他借田园景物抒写内心,既表达出对简朴生活的欣赏,又隐含对政治风波的厌倦。语言质朴自然,意境深远,充分展现了苏轼晚年思想趋于淡泊、返归本真的精神状态。全诗融写景、叙事、抒情于一体,继承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的风格,又具东坡特有的旷达与幽默。
以上为【和陶下噀田舍穫】的评析。
赏析
这首和陶诗展现了苏轼晚年谪居时的生活图景与精神境界。开篇写农事劳作,“聚粪”“凿泉”,细节真实,毫无矫饰,表现出诗人躬耕自给的生活状态。这种生活虽“劳辱”,但他并未抱怨,反而在自然中寻得慰藉。“天公岂相喜”一句,看似疑问,实则流露出一丝欣慰——风雨过后天晴,恰如心境由阴转晴,暗喻人生困境中的希望。
中间写田园风物:“黄菘”“树鸡”皆为寻常之物,却被诗人珍视,“未忍便烹煮,绕观日百回”,极见其珍惜自然馈赠之情,也反映其生活之简朴与内心的宁静。收到远信如“冰盘鸣玉哀”,比喻新颖清冷,传达出久居偏远之地对故人音讯的珍重与感伤。
“茵蔯点脍缕,照坐如花开”色彩明丽,画面生动,展现了一时欢愉;然随即转入“一与蜑叟醉,苍颜两摧颓”,欢乐背后是年老体衰的悲凉。牙齿松动,已不耐粱肉,暗示身体衰老,亦象征对奢华生活的疏离。结尾“食菜岂不足,呼儿拆鸡栖”,看似豁达,实则带着几分无奈与自嘲——连鸡也要宰杀,可见生活之窘迫,但语气轻描淡写,正是苏轼“以乐写哀”的高妙之处。
全诗结构紧凑,由劳作到收获,由自然到人际,由饮食到衰老,层层递进,情感深沉而不外露。风格上追步陶渊明,语言冲淡自然,却自有东坡式的细腻观察与哲理意味,堪称和陶诗中的佳作。
以上为【和陶下噀田舍穫】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诗钞》:“此诗和陶,得其神理,不惟形似。‘绕观日百回’等语,天真烂漫,有陶公遗意。”
2. 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十六引冯舒语:“东坡和陶,多尚议论,此独写景叙情,宛然田家风味,最称合作。”
3. 清·汪师韩《苏诗选评笺释》:“‘冰盘鸣玉哀’,写远信之来,清绝凄绝。‘苍颜两摧颓’,与渔父同醉,其寥落可知。”
4.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东坡和陶数十首,此首最得渊明静穆之致,而兼有自己跌宕之趣。‘未忍便烹煮’二句,痴绝,真有儿童之乐。”
5. 钱钟书《宋诗选注》:“苏轼晚年和陶诗,往往借陶以写己。此诗写田园琐事,而处处关合身世之感,尤以‘齿根日浮动’二句,见老境颓唐,语极平易而情弥沉痛。”
以上为【和陶下噀田舍穫】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