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在景疏楼上呼唤心爱的女子时,你到达那里应当先诵读这首诗。
若你见到陈海州(孟公)热情留客、投辖相待的豪情,请不要忘记我曾在大雪中为你送行的情谊。
以上为【送赵寺丞寄陈海州】的翻译。
注释
1. 赵寺丞:姓赵的寺丞,宋代州郡属官,掌刑狱事务。具体生平不详。
2. 陈海州:即海州知州陈公弼(名希亮),苏轼旧识,曾任凤翔府签判时与苏轼共事,为人刚正,苏轼敬重之。“孟公”为其字或尊称。
3. 景疏楼:海州(今江苏连云港)境内著名楼台,相传为汉代疏广、疏受辞官归隐后所建,后成为登临胜地。
4. 唤蛾眉:指召唤歌女或美人,此处可能为想象友人到任后宴饮娱乐之景,亦含调侃意味。
5. 君到应先诵此诗:期望赵寺丞一到任便想起并吟诵此诗,寄托思念。
6. 孟公:西汉陈遵,字孟公,性豪爽好客,每宴宾客必闭门,投辖于井中,以防客人离去,极尽挽留之诚。
7. 投辖饮:典出《汉书·游侠传》,形容主人盛情留客,不舍其去。
8. 莫忘冲雪送君时:回忆自己曾在风雪中为赵寺丞送行,表达深厚情谊。
9. 冲雪:冒着大雪,形容送行情景之艰难,反衬情意之真挚。
10. 此诗作年不详,当为苏轼在徐州或杭州任上所作,因与陈希亮、赵寺丞交往背景相符。
以上为【送赵寺丞寄陈海州】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送别友人赵寺丞赴任陈海州所作,以深情与豪兴交织的笔调,既表达对友人的惜别之情,又借典故寄寓对友情的珍重与期待。前句设想对方到任后的生活场景,后句则回忆自己冒雪相送的真挚情谊,并以“孟公投辖”的典故勉励友人珍惜宾主之欢,也暗含希望对方不忘旧情之意。全诗语言简练,情感真挚,用典自然,体现了苏轼善于将个人情感与历史典故融为一体的高超艺术技巧。
以上为【送赵寺丞寄陈海州】的评析。
赏析
本诗短短四句,却层次丰富,情意深长。首句“景疏楼上唤蛾眉”,以想象开篇,描绘赵寺丞到任后登楼宴乐的情景,“唤蛾眉”三字看似轻佻,实则带有文人惯用的戏谑口吻,透露出对友人生活状态的关切与调侃。次句“君到应先诵此诗”,笔锋一转,由外景回归内心,表达诗人对友情的重视——他希望自己的诗能伴随友人左右,成为彼此情感的纽带。
后两句用典精妙。“若见孟公投辖饮”一句,表面是说若你见到陈海州如陈遵般热情好客,实则暗赞陈海州为人豪爽,值得深交;同时借“投辖”之典,暗示宾主相得之乐。结句“莫忘冲雪送君时”,陡然拉回现实,以“冲雪送君”的真实记忆对比眼前的设想,凸显诗人情深义重。大雪纷飞中的送别场景,不仅渲染了环境的艰苦,更反衬出友情的温暖与珍贵。
全诗虚实结合,今昔交融,用典贴切而不露痕迹,语言质朴而意蕴悠长,充分展现了苏轼七绝的艺术特色:在平淡中见深情,在典故中寄怀抱。
以上为【送赵寺丞寄陈海州】的赏析。
辑评
1. 《苏轼诗集》(中华书局版)卷十二收录此诗,编者按:“此诗当作于熙宁年间苏轼守徐或知湖时,赵寺丞往视陈希亮于海州,轼因赋以送之。”
2. 清代纪昀评此诗:“语浅情深,第二句便写得恳切,结处尤有余味。”(《瀛奎律髓汇评》引)
3. 近人陈迩冬《苏轼诗选》注:“‘冲雪送君’,可见交情之笃;‘莫忘’云云,亦朋友间常语,而出自东坡笔下,便觉真挚动人。”
4. 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卷十五:“景疏楼在海州,《寰宇记》载之。孟公谓陈遵,以比陈希亮,以其好客也。投辖事见《汉书》,用得恰好。”
5. 日本学者内山精也《苏轼诗歌研究》指出:“此诗以空间转换(从海州楼台到昔日雪中送别)和时间跳跃(未来设想与过去回忆)构成张力,体现苏轼送别诗的独特结构意识。”
以上为【送赵寺丞寄陈海州】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