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秋霜降后,长淮失去了往日壮阔的气势。只听见颍水潺潺,像是在代我哭泣伤逝。河上传来歌声悠扬,佳人还唱着醉翁的曲词。四十三年匆匆流去,如同飞电一闪即驰。
生命像草上秋露晶莹圆润,遗落消失却不过一瞬。十五的月轮多么皓洁完满,第二天就会渐渐缺损。和我一样同醉翁相识,如今还剩有几人?唯有西湖波底的明月,曾经把所有的人照临。
版本二:
秋霜过后,淮河的浩渺水面已显狭窄,只能空听颍水潺潺流淌,仿佛在低声呜咽。当地歌女仍在传唱欧阳修当年所作的词曲,四十三年的时光如电光一闪而过,转瞬即逝。草尖上的秋露如珠般滑落,短暂易逝;月儿由十五的圆满逐渐走向十六、十七,终将缺损。与我一样曾识得醉翁(欧阳修)风范的人已寥寥无几,唯有西湖水底那轮明月,依旧静静地照耀着,见证着往昔。
以上为【木兰花令 · 次欧公西湖韵】的翻译。
注释
木兰花令:实为《玉楼春》,错题为《木兰花令》乃为前人误刻所误导。按《花间集》载《木兰花令》、《玉楼春》两调,其七字八句者为《玉楼春》体,《木兰花令》则韦词、毛词、魏词共三体,从无与《玉楼春》同者。自《尊前集》误刻以后,宋词相沿,率多混填。
「次欧公西湖韵」:傅注本、元延祐本、明吴讷钞本无题。兹从茅维《苏集》本、毛本调名下词题。刘尚荣按:「欧阳文忠《木兰花·西湖南北烟波阔》词,见《乐府雅词·卷上》;调名一作《玉楼春》,见《近体乐府·卷二》。」
清颍:毛本作「清濑」。傅子立注:「颍川有颍河、汝水。」刘尚荣按:「参见宋王存等撰《元丰九域志·卷一·顺昌府颍州汝阴郡》。」龙榆生笺案:「颍水出河南登封西境颍谷,东南流经禹县、临颍、西华、商水,与沙河合而东流,是为沙河。东至淮阳之周家口,会贾鲁河,东南流经沈丘,是为大沙河。又东南流入安徽,经太和、阜阳、颍上,至西正阳关,入于淮。」
醉翁:傅子立注:「《本事曲集》云:『汝阴西湖胜绝名天下,盖自欧阳永叔始。往岁子瞻自禁林出守,赏咏尤多。而去欧阳公时已久,故其继和《木兰花》,有「四十三年如电抹」之句。二词俱奇峭雅丽,如出一入。此所以中间歌咏寂寥无闻也。文忠公自号醉翁。』」刘尚荣按:「欧阳文忠《木兰花》原唱如下:『西湖南北烟波阔,风里丝簧声韵咽。舞馀裙带绿双垂,酒入香腮红一抹。 杯深不觉琉璃滑,贪看《六幺》《花十八》。明朝车马各西东,惆怅画桥风与月。』参见中华书局版《词话丛编补编》第八页。」
「三五盈盈还二八」句:傅子立注:「古诗:『三五二八时,千里与君同。』」刘尚荣按:「句见《文选·卷三十·鲍明远〈玩月城西门廨中〉诗》。傅子立误作古诗。又,此条注原在词末,据龙本移此。」
1. 木兰花令:词牌名,又作《玉楼春》,双调五十六字,仄韵。
2. 次欧公西湖韵:依照欧阳修(号醉翁)在西湖所作词的原韵和作。欧公曾知颍州(今安徽阜阳),筑亭西湖畔,作《采桑子》十首咏西湖。
3. 长淮:指淮河。因秋旱水落,故云“失阔”。
4. 清颍:清澈的颍水,流经颍州,注入淮河。
5. 咽:水流声低沉如呜咽,拟人化手法,表达哀思之情。
6. 醉翁词:指欧阳修任颍州知州时所作的《采桑子》组词,其首句为“轻舟短棹西湖好”,风格清新闲适。
7. 四十三年如电抹:苏轼于元祐六年(1091)知颍州,距欧阳修知颍州(1049)约四十三年,“电抹”形容时间飞逝。
8. 草头秋露流珠滑:秋日草叶上的露珠晶莹剔透,但极易滑落消失,比喻人生短暂。
9. 三五盈盈还二八:指农历十五月圆明亮(三五),不久便到十六、十七(二八),月亮渐亏,喻美好事物不能长久。
10. 识翁:认识欧阳修。翁,指欧阳修。当时与欧公交往者多已去世,故言“惟有……月”可为见证。
以上为【木兰花令 · 次欧公西湖韵】的注释。
评析
《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是宋代文学家苏东坡的词作。上阕写自己泛舟颍河时触景生情,下阕写月出波心而生的感慨和思念之情。全词委婉深沉,清丽凄恻,情深意长,表达了对恩师的怀念之情。
这首《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是苏轼晚年追忆恩师欧阳修的作品。词中通过描绘清颍之水、秋露、明月等意象,抒发了对时光流逝、故人零落的深沉感慨。全词情感真挚,意境悠远,语言凝练而富有哲理。上片写景怀人,下片借自然变化寓人生无常,末句以“惟有西湖波底月”收束,赋予明月以历史见证者的角色,余韵无穷。此词不仅是对欧阳修的深切缅怀,也折射出苏轼晚年对生命、友情与时间的深刻体悟。
以上为【木兰花令 · 次欧公西湖韵】的评析。
赏析
此词为苏轼晚年知颍州时所作,是他继欧阳修之后再守同一州郡,因而倍感亲切与追思。词以“霜馀已失长淮阔”开篇,既写实景——秋后水落,亦暗含人事变迁之感。颍水“清颍咽”三字,将水声拟作悲咽,赋予自然以情感,奠定全词哀婉基调。
“佳人犹唱醉翁词”一句,写出欧公遗泽深远,民间仍传其词,然“四十三年如电抹”陡然转折,感叹光阴飞逝,斯人已逝。时空的对照令人唏嘘。
下片转入哲理思索。“草头秋露”与“三五月色”皆为短暂之美,露珠易逝,月亦由盈转亏,象征人生盛衰无常。结句“与余同是识翁人,惟有西湖波底月”,尤为动人:当世能忆欧公者几稀,唯天边明月曾共照二人,成为唯一不变的见证者。此句将个人记忆升华为宇宙永恒的对照,意境高远,情致深沉。
全词语言简练,用典自然,情景交融,既有对师长的敬仰与怀念,又有对生命、时间的哲思,体现了苏轼晚年词作苍劲而深情的艺术风格。
以上为【木兰花令 · 次欧公西湖韵】的赏析。
辑评
1. 《宋词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评:“此词借欧公旧韵,抒今昔之感,语极沉痛,而寄慨遥深。‘惟有西湖波底月’一句,以无情之物证有情之事,尤觉凄绝。”
2.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上片写景怀人,下片感时伤逝。‘草头秋露’‘三五盈盈’,皆喻人生无常。结句与王维‘惟有相思似春色’同一笔法,而更见苍凉。”
3. 龙榆生《唐宋名家词选》:“东坡此词,追念醉翁,情文并茂。‘四十三年如电抹’,真有惊心动魄之感。末二句寄托遥深,非徒作眼前景语。”
4. 夏承焘、吴熊和《读词常识》指出:“‘次韵’之作最难出新意,而苏轼此词能在追和中自抒怀抱,融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足见大家手笔。”
以上为【木兰花令 · 次欧公西湖韵】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