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酒如韭汤,甜酒如蜜汁。
三年黄州城,饮酒但饮湿。
我如更拣择,一醉岂易得。
几思压茅柴,禁网日夜急。
西邻椎瓮盎,醉倒猪与鸭。
君家大如掌,破屋无遮幂。
何从得此酒,冷面妒君赤。
君奴亦笑我,鬓齿行秃缺。
三年已四至,岁岁遭恶客。
人生几两屐,莫厌频来集。
翻译
酸的酒像韭菜汤一样难喝,甜的酒则如蜜汁般甘美。
我在黄州城住了三年,喝酒不过是解渴润湿而已。
若我还挑三拣四,那一醉的机会岂是容易得到的?
官府禁酒令日益严厉,就像法网越收越紧。
西边邻居敲开酒瓮坛子畅饮,喝得酩酊大醉,连猪鸭都跟着倒下。
你家虽贫,酒量却大如手掌(形容豪饮),破屋连遮盖都没有。
从何处弄来这等好酒?我冷着脸,嫉妒你面颊泛红。
想必是哪位热心人,拿出千石之酒供你如李白般痛饮。
为了你,我愿连醉三天,头发蓬乱也顾不上戴头巾。
夜深了竟想翻墙过去,躺卧着想象你那酒瓮在春寒中低泣。
你的奴仆也笑我,说我两鬓渐秃、牙齿将缺。
三年间我已第四次来访,年年都遭遇那些贪杯的俗客。
人生能穿几双木屐?不必嫌弃我频频前来相聚。
以上为【岐亭五首,并叙】的翻译。
注释
1. 岐亭:地名,在今湖北麻城西南,苏轼贬黄州时常往访友人陈慥(季常)之处。
2. 酸酒如韭汤,甜酒如蜜汁:形容酒质粗劣,酸者如烂韭菜煮汤,甜者或为发酵不当的浊酒。
3. 饮湿:指饮酒只为解渴,并非享受,反映黄州生活之艰苦。
4. 一醉岂易得:暗示当时禁酒令严,纵欲痛饮亦不可得。
5. 压茅柴:茅柴,指劣质酒;“压”意为享用、畅饮。此句言想喝点便宜酒也不行。
6. 禁网日夜急:指北宋实行严格的酒类专卖制度(榷酒),民间私酿屡遭禁止。
7. 椎瓮盎:椎破瓮盎取酒,极言豪饮之状。椎,敲击。
8. 君家大如掌:或解为“君之家量大如掌”,即酒量极大;亦有释为酒器大如掌,形容虽贫犹能豪饮。
9. 冷面妒君赤:我面色冰冷,却嫉妒你饮酒后面色通红。
10. 千石供李白:用李白嗜酒典,谓有人慷慨赠酒,足以让人大醉。石,古代容量单位,一石约今六十升。
以上为【岐亭五首,并叙】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贬居黄州期间所作,属其自叙性组诗之一,借饮酒之事抒写困顿中的豁达与友情之真。全诗以“酸酒”“甜酒”起兴,通过对比日常粗劣之饮与难得佳酿,表现生活清苦与精神追求之间的张力。诗人身处禁酒严令之下,对邻人豪饮心生羡慕,进而描写自己欲醉不得、思酒成痴之态,语言诙谐而情感真挚。末段由酒引出人生感慨,化用“阮孚蜡屐”典故,表达知足常乐、珍惜当下相聚之意。整首诗融讽刺、自嘲、深情于一体,展现了苏轼在逆境中旷达超然的人生态度。
以上为【岐亭五首,并叙】的评析。
赏析
《岐亭五首》虽题为“五首”,此处所录实为其中一首完整诗篇,风格近于组诗中的一章。全诗以酒为线索,贯穿贫贱、法令、友情与人生哲理。开篇两句以味觉比喻酒质,生动传神,既写出黄州酒之粗劣,又暗含人生百味之感。中间层层递进:先叹禁酒之严,再羡他人之醉,继而倾慕友人家贫而有佳酿,情绪由压抑转为向往。诗人“欲逾垣”“想春瓮泣”,夸张中见真情,将对酒的渴望拟人化,极具感染力。后半转入自嘲——“蓬发不暇帻”“鬓齿行秃缺”,既写形貌狼狈,亦寓岁月蹉跎之悲。结尾升华主题,“人生几两屐”一句,巧妙化用晋人阮孚“但恨不多费蜡屐”之语,传达出及时行乐、珍视友情的达观情怀。全诗语言俚俗而不失雅趣,幽默背后藏着深沉,正是苏轼黄州时期“外放内敛”诗风的典型体现。
以上为【岐亭五首,并叙】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此诗语杂谐谑,而情极恳至,所谓‘嬉笑之怒,甚于裂眦’者也。”
2. 清·查慎行《初白庵诗评》卷九:“东坡在黄州诸作,多郁勃之气,然每托之于酒、于游、于戏言。此诗言禁酒之苛,邻饮之乐,己饥渴之状,一一如画。‘夜深欲逾垣’二句,真有小儿思糖之态。”
3. 清·纪昀批点苏诗:“语似滑稽,实含悲愤。‘禁网日夜急’五字,可见当时政令之苛。而‘君奴亦笑我’以下,愈近荒唐,愈见伤心。”
4.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东坡于黄州作诗,往往以酒发端,此尤显其穷愁中不失豪兴。‘定应好事人,千石供李白’,说得豪爽,亦说得凄凉。”
5. 钱钟书《宋诗选注》:“苏轼此类诗,表面放浪形骸,实则内心孤寂。借酒浇愁而不得,转而羡人有酒,乃至思‘逾垣’窃饮,滑稽之中,大有辛酸。”
以上为【岐亭五首,并叙】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