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墨子奔走劳碌,烟囱都来不及变黑;孔子席不暇暖,四处游说。
怎知那渭水边的老人(姜太公),曾跪坐于石上,留下双膝的印痕。
一旦卷入世事纷争,便历经艰辛,平定诸多危难。
晚年也想安然安眠,却反被旅人讥笑为客居者懒惰。
以上为【磻溪石】的翻译。
注释
1. 磻溪石:指陕西宝鸡东南磻溪岸边的石头,相传为姜太公吕尚隐居垂钓之处。
2. 墨突不暇黔:出自《淮南子·修务训》:“墨子无煖席,突不黔。”意为墨翟奔走天下,烟囱还未熏黑就已离开,形容其辛劳不已。突,烟囱;黔,黑色。
3. 孔席未尝暖:语出《汉书·贾谊传》引董仲舒言:“孔席不暇暖。”孔子周游列国,坐席尚未暖即起身赶路,喻其奔波讲学之勤。
4. 渭上叟:指姜太公吕尚,曾在渭水之滨隐居垂钓,后遇周文王被启用。
5. 跪石留双骭:传说姜太公在磻溪石上长跪读书或垂钓,双膝久压于石,留下痕迹。骭(gàn),小腿骨,此处代指膝盖。
6. 婴世故:婴,缠绕、遭遇;世故,世间事务,多指政治纷争。意为卷入世俗政务。
7. 平多难:经历并平定许多艰难困苦之事。姜太公辅佐周武王伐纣,建立周朝,功勋卓著。
8. 亦欲就安眠:也想要安心休息,暗指年老思退、归隐之意。
9. 旅人:行路人,泛指世俗之人。
10. 讥客懒:讥笑寄居他乡的人懒惰。此处是反语,实则表达退隐之志反遭误解的无奈。
以上为【磻溪石】的注释。
评析
苏轼此诗借古讽今,以姜太公子牙隐居磻溪、垂钓待时的典故,抒发士人进退之间的矛盾心理。前两句用墨子“突不黔”、孔子“席不暖”的勤政形象作比,反衬出姜太公静待时机的智慧与忍耐。后四句转入对人生际遇的感慨:一旦投身世务,便不得安宁;而欲求退隐安闲,又遭世人误解。全诗语言简练,寓意深远,体现了苏轼在仕途沉浮中对出处行藏的深刻思考。
以上为【磻溪石】的评析。
赏析
本诗题为《磻溪石》,实则借物咏怀,通过追溯姜太公早年隐居、晚年出仕的人生轨迹,寄托诗人自身对仕隐关系的复杂情感。开篇连用墨子与孔子两位圣贤“劳形极虑”的典故,形成强烈的动态对比,突出他们积极入世的精神。然而笔锋一转,“安知渭上叟”一句陡起波澜,引出那位静默守候、以退为进的姜太公形象——他虽“跪石留双骭”,却非无所作为,而是蓄势待时。这种“静中有动”的智慧,恰与前两者“动中求道”形成互补。
后四句由古及今,转入自我抒怀。“一朝婴世故,辛苦平多难”既可理解为对姜太公辅周灭商历程的概括,更深层地映射了苏轼自己屡经贬谪、忧国劳心的宦海生涯。结尾两句尤为沉痛:本欲晚年求安,却被世人讥为“懒惰”,这不仅是对外界误解的感叹,更是对理想与现实撕裂的悲鸣。整首诗结构严谨,用典精当,情感内敛而厚重,充分展现了苏轼融历史、哲理与个人命运于一体的诗歌艺术。
以上为【磻溪石】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载:“此诗以古喻今,托意深远,非徒咏史而已。”
2. 清·纪昀评《苏文忠公诗集》云:“起手二语极苍劲,三句一折,便见顿挫。结语含蓄有味,盖自道其不得已也。”
3.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评曰:“借磻溪石发挥出处大义,而归于旅人讥懒,语似宽缓,实含无限牢骚。”
4. 钱钟书《宋诗选注》指出:“苏轼常以吕望自况,此诗尤显其进退出处之矛盾心理,‘亦欲就安眠’一句,几成晚年心境写照。”
以上为【磻溪石】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