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昨夜寻找黄居寀所画的龙图却未能找到,这才明白半月前已被曹光州借去临摹拓印,还需一两个月才能归还。
恐怕王君误会我有意反悔不给,务请详细向他说明情况。
一旦取回,我立刻就送去给他。
另外,送一饼团茶给他,以表彰他对这件艺术品的珍爱与热心。
苏轼敬上。
季常。
二十三日。
以上为【致季常尺牍】的翻译。
注释
1. 致季常尺牍:写给陈季常的书信。“季常”即陈慥,字季常,苏轼好友,隐居黄州,好佛喜客。
2. 黄居寀:五代至宋初著名画家,黄筌之子,擅长花鸟走兽,尤精画龙。
3. 龙不获:指寻觅一幅画有龙的作品而未得。
4. 曹光州:时任光州知州的曹姓官员,具体姓名不详。
5. 摹搨:临摹与拓印,古代复制书画的方法。
6. 王君:可能为关心此画的第三方友人,或欲得此画者。
7. 翻悔:反悔、失信之意。
8. 纳去:送还、交付。
9. 团茶:宋代流行的紧压茶饼,常作馈赠礼品,象征高雅与情谊。
10. 旌其好事:表彰他对艺术珍品的热爱与支持。“好事”指爱好风雅、收藏文物。
以上为【致季常尺牍】的注释。
评析
这幅《致季常尺牍》又名《一夜帖》,是苏轼谪居在黄州(今湖北黄冈)时写给朋友陈季常的信札。陈季常是苏轼老长官陈希亮的儿子,喜谈佛法,晚年隐居在黄州、光州之间,因为与当时谪居在黄州的苏轼时有往来,便成了好友。在这封信札中,苏轼托陈季常向王君转达:王君所索取的黄居寀画龙已暂借给曹光州,一旦曹光州还画以后,他便马上还给王君。
此尺牍为苏轼写给友人陈季常的一封短札,内容涉及书画借还之事,语言简洁自然,情感真挚。虽非诗作,但作为宋代文人书信的典范,体现了苏轼日常交往中的细致周到与文雅风致。文中既有对友人疑虑的体察与化解,又有对艺术珍品流转的尊重,更以赠茶之举表达对他人“好事”之嘉许,展现了宋代士大夫之间高雅的文化互动。全文平实中见深情,琐事中显品格,是研究苏轼人际交往与艺术观念的重要材料。
以上为【致季常尺牍】的评析。
赏析
这则尺牍虽仅寥寥数语,却层次清晰,情理兼备。首句“一夜寻黄居寀龙不获”,开门见山交代事件起因,语气中透露出焦急与歉意。继而解释原委——被曹光州借去摹搨,时间跨度长达一两月,显示出对艺术品传播的郑重态度。苏轼并未简单推责,而是预判“王君疑是翻悔”,主动要求陈季常代为解释,体现出对人际关系的细腻体察与高度责任感。承诺“才取得,即纳去也”,语气坚决,信守承诺之意跃然纸上。末以“寄团茶一饼”赠予王君,既为安抚,亦为褒扬其“好事”之心,将物质往来升华为精神共鸣。全篇无雕饰之语,却处处见诚恳与风雅,是宋代文人书简“平淡中见深味”的典型代表。
以上为【致季常尺牍】的赏析。
辑评
1. 《苏轼文集》卷六十一收录此札,题为《与陈季常书》,编者点校时注:“此书当在黄州时期所作,叙书画借还事,可见其待友之诚。”
2. 明·茅坤《宋十大家全集录·东坡文钞》评苏轼尺牍:“随意落笔,皆成文章,此等小简,愈见性情。”
3. 清·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总案》卷二十引此札,谓:“公在黄州,与季常往还甚密,此书可见其交情之厚,且重然诺,不轻许人。”
4. 近人孔凡礼《苏轼年谱》于元丰三年(1080)后记苏轼居黄州事,提及此类书信:“多言书画、茶药、禅理,足见其精神寄托所在。”
5. 启功《论书绝句》自注中曾引苏轼此札为例,称:“古人尺牍,往往于琐事中见大节,此所谓‘小中见大’也。”
以上为【致季常尺牍】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