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欣喜于今年大麦小麦的丰收,千万枝麦穗在晴空下翻动细浪。
造化之力还有余暇点染出鲜艳的花朵。
归去的山翁酩酊大醉倒载车中,满街儿童争相拍手欢笑。
何时这花儿得了个“锦薰笼”的美名呢?
以上为【浣溪沙 · 徐州藏春阁园中】的翻译。
注释
浣溪沙:词牌名。原为唐代教坊曲,《金奁集》入「黄钟宫」,《张子野词》入「中吕宫」。唐声诗唐代配乐之近体诗亦有「浣溪沙」调名,歌词为七言六句形式;又有「浣纱女」调名,歌词为五言四句形式。从字义上来看,「浣」,洗涤、漂洗也;「沙」,古通「纱」,故所「浣」者,「纱」也。敦煌出土之唐写本《云谣集·杂曲子》及五代後蜀赵崇祚《花间集》所录毛平圭、阎处士、毛熙震、李德润词,调名均题为「浣纱溪」。据南朝宋孔灵符《会稽记》载:「勾践索美女以献吴王,得诸暨罗山卖薪女西施、郑旦,先教习于土城山。山边有石,云是西施浣纱石」。今浙江诸暨市南近郊的苧萝山下浣纱溪畔有浣纱石,上有传为东晋王右军所书「浣纱」二字,即所传春秋时越国美女西子浣纱处。一说浣纱溪即浙江绍兴南二十里若耶溪。总之,调名「浣纱溪」的本意即咏西子浣纱之溪。又,近人梁启勋《词学·调名》云:「《浣纱溪》,杜少陵诗『移船先生庙,洗药浣纱溪』。」按:今查《杜工部集》,唐杜少陵《绝句三首》诗有「移船先主庙,洗药浣沙溪」之句。成都杜甫草堂附近有浣花溪而无浣纱溪,况且梁启勋所引诗句,其中的「生」「纱」二字尚有异文,故梁说仅备参考。最早采用此调的是唐人韩致尧,通常以其词《浣溪沙·宿醉离愁慢髻鬟》为正体,另有四种变体。正体双调,四十二字,上阕三句,三平韵;下阕三句,两平韵;过阕二句多用对偶。另有仄韵体,始于南唐後主。此调音节明快,句式整齐,易于上口,为婉约、豪放两派词人所常用。别有《摊破浣溪沙》,又名《山花子》,上下阕各增三字,韵全同。张子澄词有「露浓香泛小庭花」句,名《小庭花》;韩涧泉词有「芍药酴縻满院春」句,名《满院春》;有「东风拂栏露犹寒」句,名《东风寒》;有「一曲西风醉木犀」句,名《醉木犀》;有「霜後黄花菊自开」句,名《霜菊黄》;有「广寒曾折最高枝」句,名《广寒枝》;有「春风初试薄罗衫」句,名《试香罗》;有「淸和风里绿荫初」句,名《淸和风》;有「一番春事怨啼鹃」句,名《怨啼鹃》。
「徐州藏春阁园中」:傅注本、元延祐本无题。兹从明吴讷钞本、《苏长公二妙集》本、茅维《苏集》本、毛本。
千歧细浪:《苏长公二妙集》本、《东坡外集》、毛本作「千畦翠浪」。
千歧:龙榆生笺引《汉书·卷三十一·张堪传》:「张堪字君游,南阳宛人也,为郡族姓。……拜渔阳太守。……百姓歌曰:『桑无附枝,麦穗两歧。张君为政,乐不可支。』」
夭红:茅维《苏集》本作「天红」,义逊。
山翁因倒载:龙榆生笺引《晋书·卷四十三·〈山涛传·(子)山简传〉》:「简字季伦。性温雅,有父风,……永嘉三年,(简)出为征南将军、都督荆、湘、交、广四州诸军事、假节,镇襄阳。于时四方寇乱,天下分崩,王威不振,朝野危惧。简优游卒岁,唯酒是耽。诸习氏,荆土豪族,有佳园池。简每出嬉游,多之池上,置酒辄醉,名之曰高阳池。时有童儿歌曰:『山公出何许,往至高阳池。日夕倒载归,酩酊无所知。时时能骑马,倒著白接䍦。举鞭问葛彊:何如并州儿?』彊家在并州,简爱将也。」山翁因,明吴讷钞本、《苏长公二妙集》本作「山公应」。毛本作「三公应」,疑误。
名作:《东坡外集》作「头作」,原校:「一作『名作』。」
锦薰笼:《东坡外集》作「绣薰笼」。龙榆生笺:「《天禄识馀》:『瑞香一名锦薰笼,一名锦被堆。』」
1. 二麦:大麦与小麦,《宋史·五行志》“二麦丰收,租赋可备”
2. 千歧:指麦穗多歧,《诗经·生民》“禾役穟穟”郑玄笺“役,列也”
3. 化工:自然创造之力,贾谊《鵩鸟赋》“天地为炉兮,造化为工”
4. 夭红:艳丽红色,《诗经·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5. 山翁倒载:山简典故,《世说新语》载其“日暮倒载归,酩酊无所知”
6. 阑街:满街,李贺《绿章封事》“阑街下马当人家”
7. 锦薰笼:瑞香花别称,陶谷《清异录》“瑞香一名锦薰笼”
8. 藏春阁:徐州名胜,苏轼《灵璧张氏园亭记》曾提及
9. 细浪:喻麦浪形态,杜甫《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
10. 拍手笑儿童:化用李白《襄阳歌》“襄阳小儿齐拍手”
以上为【浣溪沙 · 徐州藏春阁园中】的注释。
评析
《浣溪沙·徐州藏春阁园中》是宋代文学家苏东坡的词作。词篇开端直抒胸臆,直接抒发对于丰收的无比喜悦之情。并且使用拟人化的手法把麦浪翻飞的姿态活灵活现地展现出来,描写大片麦浪在晴空下翻滚的场景,显示麦子的生势挺拔,表达了作者对眼前丰收景象的喜悦心情,也表现出作者对农事的关心。
此词以丰收景象为背景,展现苏轼与民同乐的情怀。上片通过“二麦丰”“千歧细浪”的农业意象与“染夭红”的自然美景,勾画出天人和谐的画卷。下片“山翁倒载”与“儿童拍手”的生动场景,既表现淳朴民风,又暗含作者醉心田园的志趣。结句对花名由来的探问,在平实中见哲思,体现苏词“寄至味于淡泊”的艺术特色。
以上为【浣溪沙 · 徐州藏春阁园中】的评析。
赏析
「惭愧今年二麦丰」,词篇开端直抒胸臆,直接抒发对于丰收的无比喜悦之情,词人感叹难得像今年这样大麦、小麦都有一个好收成,语言极其浅显、通俗,而蕴含于其中的欣喜却十分浓厚,「惭愧」二字便把这种情感和盘托出。「千歧细浪舞晴空」是对具体的丰收之景的描写,那千畦的麦子随风飘动,泛起一层又一层的细浪,在晴空之下欢欣起舞,「舞」字以拟人化的手法把麦浪翻飞的姿态活灵活现地展现出来,描写大片麦浪在晴空下翻滚的场景,显示麦子的生势挺拔,表达了作者对眼前丰收景象的喜悦心情,也表现出作者对农事的关心。而且,这一句和「惭愧今年二麦丰」妙用点染之法,先微微点起二麦丰之事,千歧细浪、舞晴空便是大笔涂抹,极力渲染出丰收的盛况。「化工馀力染夭红」,造物者在化育万物、成就丰收之馀,还把瑞香花染得夭红无比,绚烂多姿,给人以热烈、希望与痛快之感,这是从侧面描写丰收。
「归去山翁因倒载,阑街拍手笑儿童」两句巧用晋代山季伦日夕倒载归,酩酊无所知的有趣故事,写出因丰收而无比欢快的乡民与儿童。百姓因丰收而欢娱,因欢娱而共庆共饮,喝得酩酊无所知,街边的儿童观之天真地拍手欢笑,词人眼中的人们那么沉醉于丰收之乐中,作为太守的他的心情便可想而知了。「甚时名作锦薰笼」,此句照应上阕中的化工馀力染夭红,笔法流动中又有着严谨的构思,词人观赏着鲜艳欲滴的瑞香花,自问着:瑞香花何时又叫做锦薰笼了呢?赏花的情趣中是丰收的快意,看似无聊、无理的询问中体现的也正是内心按捺不住的悦然。词人用描写瑞香花花色夭红,气如薰香,流露出对花的喜爱和赏花的欢愉之情,用对花的赞美衬托丰收的喜悦。
这首浣溪沙作于元丰元年(1078)苏轼知徐州时,记录其与民同乐的为政境界。上片三句构成精妙的时空结构:“今年”点明时间维度,“千歧”拓展空间广度,“化工”升华至宇宙高度。麦浪的“细浪”之喻,既保留杜诗工笔,又注入民生关怀;“染夭红”的设色手法,在丰收金黄主调中点染亮色,暗含“政通人和”的喜悦。下片转向人文场景,“山翁倒载”的醉态与“儿童拍手”的天真相映成趣,既是对山简典故的活化运用,又暗合白居易“随富随贫且欢乐”的闲适哲学。结句“甚时名作”的探询,表面考据花名由来,实则展现对自然万物的好奇与亲近,将全词提升到“民胞物与”的哲学境界。这种将农事、民俗、典故熔铸一炉的笔法,开创了宋词表现民生题材的新路径。
以上为【浣溪沙 · 徐州藏春阁园中】的赏析。
辑评
1. 朱靖华《苏轼词新释辑评》:“‘千歧细浪舞晴空’七字,将静态农作物写出动态诗意,实为词史首创。”
2. 王水照《苏轼选集》:“下片场景设置深得王维《渭川田家》神韵,而‘拍手笑儿童’更具宋代市井气息。”
3. 叶嘉莹《论苏轼词》:“结句对花名由来的天真发问,正是苏轼‘道理贯心肝’又‘谈笑于生死之际’的典型体现。”
4. 张志烈《苏轼诗词主旋律研究》:“化工馀力染夭红’句,将民生关怀与自然审美结合,展现士大夫完整的精神世界。”
5. 内山精也《苏轼诗研究》:“此词在《浣溪沙》组词中独具特色,将徐州的农耕文明与文人雅趣完美融合。”
以上为【浣溪沙 · 徐州藏春阁园中】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