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读书读到头发都变白了,而彼此相对时眼中依然有情谊的光彩。
经历世事变迁、历经万般磨难已两鬓斑白,但相对之际,百年人生终不改彼此欣赏的目光。
照镜时看见满头白发,才知自己已经年老,而一生中唯有你对我始终青眼相待。
老友相见仍以青眼相看,而如今那些新得权势的人却多已白发苍苍。
跋涉于江山万里之间,终将熬白了头;可即便骨肉分离十年,终究还是眼含深情。
以上为【失题一首】的翻译。
注释
1. 失题:原题已佚,后人整理时无法确定题目,故称“失题”。
2. 头欲白:形容因勤学或忧思过度而头发渐白。
3. 眼终青:指始终以青眼相看,表示尊重与赏识。青眼,典出《晋书·阮籍传》,阮籍能为知己者青眼(正视),对俗人则白眼(翻眼)。
4. 身更万事已头白:亲身经历种种世事变迁,已然两鬓斑白。
5. 平生青眼为君明:一生中只有你对我始终怀有知遇之情。
6. 故人相见尚青眼:老朋友重逢,仍然以真诚和尊重相待。
7. 新贵:指新近得势的官员。
8. 江山万里将头白:漂泊于广阔天地之间,终将耗尽青春,老去白头。
9. 骨肉十年终眼青:即使亲人分离多年,情感依旧深厚,目光仍含温情。
10. 相对眼终青:彼此面对时,眼神中依然充满理解与情谊。
以上为【失题一首】的注释。
评析
此诗虽题为“失题”,实则情感深沉,语言凝练,集中体现了苏轼晚年对人生际遇、友情、仕途变迁的深刻体悟。诗中反复运用“头白”与“眼青”的意象对比,既表现了岁月流逝、人生易老的感伤,又突出了真挚情感历久弥坚的主题。“青眼”典出阮籍,象征尊重与知遇之情,苏轼借此表达对故人不弃、知己长存的珍视。同时,“新贵如今多白头”一句暗含讽刺,揭示仕途浮沉、新人迭出而真情难觅的现实。全诗情感真挚,格调苍凉而不失温暖,是苏轼晚年诗风趋于沉郁顿挫的代表作之一。
以上为【失题一首】的评析。
赏析
本诗以“头白”与“眼青”为核心意象,贯穿全篇,形成强烈的情感张力。前者象征时间的无情与人生的衰老,后者则代表情感的恒久与精神的明亮。苏轼在诗中通过自我写照——“读书头欲白”“看镜白头知我老”,展现了其一生勤学不辍、宦海沉浮的艰辛历程。然而,尽管外在容颜老去,内心的情感世界却未枯竭,“相对眼终青”“终眼青”等句,凸显了他对真挚人际关系的珍视。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诗中“新贵如今多白头”一句,语带双关:一方面说明新进之士亦已年老,暗示政治更替频繁;另一方面也反衬出真正的情谊不以地位变迁为转移。与之相比,故人“尚青眼”,更显珍贵。
结构上,诗句多用对仗,如“身更万事已头白,相对百年终眼青”“故人相见尚青眼,新贵如今多白头”,音律和谐,节奏沉稳,体现出苏轼晚年诗歌语言的高度凝练与哲思深度。整体风格苍劲浑厚,寓深情于简淡之中,堪称宋诗中抒写人生感慨的佳作。
以上为【失题一首】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录此诗,评曰:“语虽散出,意脉贯通,以‘白头’‘青眼’为眼,写尽世情冷暖,而真情不灭。”
2.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三十七引冯舒语:“‘新贵如今多白头’,讽世语,亦自伤语也。”
3. 清·查慎行《补注东坡编年诗》按:“此诗诸联皆可独立成句,然合观之,则见其一气流转,盖晚年阅世深而情愈笃者。”
4.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评:“苏诗至此,洗尽铅华,唯存真意。‘骨肉十年终眼青’,非阅历深者不能道。”
5. 当代学者王水照《苏轼选集》指出:“此诗虽无题,然情感线索清晰,以‘青眼’为诗眼,寄托对知音不渝的信念,乃苏轼人格精神之写照。”
以上为【失题一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