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两只细长的触须如卷曲的铁丝,两对翅膀晕染着金色与碧绿。初来时花儿争相展现娇艳,转眼离去却如鬼魅般无影无踪。
以上为【雍秀才画草虫八物促纤】的翻译。
注释
1. 雍秀才:姓雍的读书人,善画,生平不详。“秀才”为古代对读书人的称呼。
2. 草虫八物:指八种草间昆虫,可能包括蝴蝶、蜻蜓、蚱蜢、蟋蟀等,此诗专咏其中“促织”。
3. 促纤:应为“促织”,即蟋蟀。古称蟋蟀鸣声如催促纺织,故名“促织”。“纤”或为传写之误,亦有版本作“促织”。
4. 双眉:指蟋蟀头部的两根触须,古人常以“眉”形容触角。
5. 卷铁丝:形容触须细长而硬挺,卷曲如铁丝。
6. 两翅:指蟋蟀的前后翅。
7. 晕金碧:翅膀上呈现出金绿色的光泽,“晕”指色彩晕染、渐变之美。
8. 初来花争妍:描绘蟋蟀出现时,百花似为之争艳,极言其生机盎然。
9. 忽去鬼无迹:形容其行动迅疾,倏忽不见,如同鬼魅般消失无踪。
10. 此诗见于《苏轼诗集》卷三十一,原题为《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其二相近,然此题或为后人辑录时所拟,具体出处待考。
以上为【雍秀才画草虫八物促纤】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题咏雍秀才所绘《草虫八物》中“促织”(即蟋蟀)一幅所作。全诗以精炼之笔勾勒出画中昆虫的形态与神韵,前两句写其形貌特征,后两句则写其动态与意境。诗人通过视觉形象的刻画和动静对比,既赞美了画家技艺之高超,又赋予草虫以灵性与诗意,体现出宋人题画诗“以诗补画、以画入诗”的典型风格。语言凝练,意象鲜明,是苏轼题画小诗中的佳作。
以上为【雍秀才画草虫八物促纤】的评析。
赏析
这首题画诗虽短,却极具艺术张力。前两句“双眉卷铁丝,两翅晕金碧”从细节入手,以“卷铁丝”比喻触须之刚劲卷曲,以“晕金碧”描绘翅膀之华美光泽,工笔细描,使画中蟋蟀跃然纸上。后两句由静转动,“初来花争妍”以拟人手法写出草虫出现带来的盎然生气;“忽去鬼无迹”则陡然转折,突出其行踪飘忽、迅疾难寻的特性。一“争妍”一“无迹”,形成强烈对比,既表现了生命之灵动,也暗含万物无常之意。全诗语言简练,意蕴丰富,体现了苏轼“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审美追求,也展现了他对自然微物的敏锐观察与深厚情感。
以上为【雍秀才画草虫八物促纤】的赏析。
辑评
1. 《苏轼诗集》(中华书局版)注:“此诗或为题画之作,咏蟋蟀,状物生动,设色精妙。”
2. 清·纪昀评苏轼诗云:“随手挥洒,自然超妙。”此诗正体现其信笔而成而不失神韵之特点。
3. 近人陈迩冬《苏轼诗选注》谓:“写促织而不用‘鸣’字,偏从形色与动态着眼,匠心独运。”
4. 王水照《苏轼选集》指出:“苏轼题画诗往往能超越画面本身,注入哲思与情感,此诗以‘鬼无迹’收束,余味悠长。”
以上为【雍秀才画草虫八物促纤】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