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奔流不息的黄河啊,有谁曾见它初始时的浩渺苍茫?它本源自昆仑山,天生就带着浑浊的黄色气息。
如果这浑浊的水流竟能污染清澈的济水,那它掀起的惊涛骇浪必定足以撼动太行山脉。
上天将这水源借予大禹治水,留下神圣的功迹;而黄河泛滥带来的水患,却长期成为危害百姓、阻塞尧舜故土的灾难。
若传说中通往天河的仙筏果真存在,我真想问问青天:那条路究竟有多远、多长?
以上为【黄河】的翻译。
注释
1. 活活(guō guō):水流奔腾之声,此处形容黄河奔涌之状。
2. 混茫:水势浩大、苍茫无际的样子。
3. 昆仑:古代传说中黄河发源于昆仑山,实为古人地理认知的象征性说法。
4. 本来黄:指黄河因含沙量高而呈黄色,亦暗合“黄河”之名由来。
5. 浊流:指黄河之水浑浊。
6. 清济:济水古为四渎之一,传说其清冽不浊,与黄河交汇而不相混。
7. 惊浪应须动太行:夸张手法,言黄河波涛之巨,足以震动太行山脉。
8. 帝假一源神禹迹:谓上天借黄河之源,成就大禹治水的神迹。
9. 世流三患梗尧乡:指黄河泛滥成灾,成为世人所患的三大水患之一,阻碍了尧舜时代的太平故土。
10. 灵槎:传说中能通天河的仙筏,典出《博物志》,喻指通向仙境之路。
以上为【黄河】的注释。
评析
苏轼此诗以雄奇之笔写黄河之壮阔与祸福并存之特质,既展现其自然伟力,又寄寓深刻的历史与哲理思考。全诗融神话、地理、历史于一体,通过“昆仑”“大禹”“灵槎”等意象,将黄河升华为中华文明的精神象征。诗人不仅描绘其形貌气势,更反思其对民生的影响,并在结尾以问天作结,透露出对理想境界的追寻与现实困境的无奈,体现出苏轼一贯的豪放气度与深沉情怀。
以上为【黄河】的评析。
赏析
本诗开篇即以“活活何人见混茫”起势,营造出黄河起源神秘、气势磅礴的意境。“昆仑气脉本来黄”既点明其地理渊源,又强调其本性浑浊,非后天所染,寓含自然本真之意。颔联以假设语气展开想象:“浊流若解污清济”,反衬济水之清,更显黄河之力不可控;“惊浪应须动太行”则极言其势之雄,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颈联转入历史维度,“帝假一源”赞颂大禹因势利导、化害为利的智慧,而“世流三患”则揭示黄河自古为患的现实,形成鲜明对比,体现诗人对自然与人文关系的深刻洞察。尾联宕开一笔,借用“灵槎”典故,由现实之河跃入神话之河,发出“试问青天路短长”的浩叹,既是探问宇宙真理,亦是对理想政治与人生出路的追寻。全诗结构严谨,虚实相生,气象宏大,充分展现了苏轼诗歌“雄健纵肆、富于哲思”的艺术风格。
以上为【黄河】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评:“此诗以黄河为象,托兴深远,非徒状景而已。”
2. 《历代诗话》引清人查慎行语:“‘浊流若解污清济’二句,设想奇绝,真有崩山裂石之势。”
3. 《苏诗补注》卷二十:“‘帝假一源’句,归美禹功;‘世流三患’句,痛陈民瘼,可见坡公仁心。”
4. 《唐宋诗醇》评:“通体高华雄浑,结语悠然不尽,得杜陵遗意。”
5. 《瓯北诗话》卷五:“东坡咏物诸作,每于形骸之外,别寓寄托,如此诗之问天,岂止言河而已哉!”
以上为【黄河】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