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江南有位俊雅的公子,赠我一匹华美的锦缎。
捧在手中温暖如春日,公子又怎会感到寒冷?
行云布雨自有其时节,方寸之云也能润泽四方;
愿以微薄之力应天时,不负所托亦不损名节。
(注:此诗为苏轼次韵毛滂《法曹感雨》之作,借物抒怀,以“锦绣”“兴雨”等意象表达对友人馈赠的感激及自身济世情怀。)
以上为【次韵毛滂法曹感雨】的翻译。
注释
1. 次韵:按照原诗的韵脚和次序进行唱和,是宋代文人常见的诗歌交流方式。
2. 毛滂:字泽民,北宋词人、官员,曾任法曹参军,与苏轼有诗文往来。
3. 法曹:古代司法官署,此处指毛滂任职之职。
4. 佳公子:赞美毛滂出身儒雅、风度翩翩。
5. 遗(wèi):赠送。
6. 锦绣端:华美的丝织品,端为古代布帛长度单位,一端约二丈,此处代指整匹锦缎。
7. 揽之温如春:手握锦缎感觉温暖,喻友情温暖人心。
8. 兴雨自有时:化用《孟子·尽心上》“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指行雨应时而至,比喻贤者出仕济民需待时机。
9. 肤寸便蒙:肤寸,古时云气伸展之度量单位,指极小范围;蒙,覆盖、润泽。语出《公羊传·僖公三十一年》:“触石而出,肤寸而合,不崇朝而遍雨乎天下者,唯泰山尔。”形容虽微而能致大用。
10. 此句暗喻自己虽处贬谪或闲职,仍愿以微力应时施惠于民。
以上为【次韵毛滂法曹感雨】的注释。
评析
本诗为苏轼和友人毛滂之作,属次韵唱和诗。诗中通过接受“锦绣端”的馈赠起兴,由物及情,转而抒发士人应时而动、泽被苍生的理想抱负。语言温润含蓄,意境开阔深远。前两句写友情之真挚与馈赠之珍贵,后两句则升华至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的责任感,体现苏轼一贯的济世情怀与高洁志趣。虽为应酬之作,却不落俗套,寓理于象,风神隽永。
以上为【次韵毛滂法曹感雨】的评析。
赏析
苏轼此诗以简淡之笔写出深厚之情与高远之志。首联“江南佳公子,遗我锦绣端”开门见山,点明赠答背景,语气亲切自然。“揽之温如春”一句双关巧妙:既写锦缎质地柔暖,更寓友情温煦,使物与情交融无间。后二句陡然宕开,由实物转入哲思,“兴雨自有时”承接自然现象,实则暗喻政治抱负——士人出处进退皆应顺乎天时、民心。结尾“肤寸便蒙”用典精切,以微云可致遍雨为喻,表达即便身处低位,亦不忘济世之责。全诗结构谨严,由赠物到感怀,由私情至公义,层层递进,体现了苏轼“外枯中膏,似淡实美”的诗风特点。其精神内核与《喜雨亭记》《凌虚台记》等文一脉相承,皆重民本、尚时中。
以上为【次韵毛滂法曹感雨】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诗钞》:“此诗质而不俚,婉而有致,次韵之作能如此,非才高识远不能。”
2. 纪昀评《苏文忠公诗集》:“起结俱含蓄有味,‘温如春’三字尤妙,情寄于物,不言而喻。”
3. 冯应榴《苏轼诗集合注》引查慎行语:“‘肤寸便蒙’用《公羊传》语,贴切自然,见学养之深。”
4. 清代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此诗作于元祐前后,时公再入朝列,故有‘兴雨应时’之想,非徒泛然酬应也。”
5. 孔凡礼《苏轼诗集》校注指出:“此诗与毛滂原唱俱不见于今本毛集,然从苏集收录及用韵观之,当可信为真作。”
以上为【次韵毛滂法曹感雨】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