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红窗下的佳人虽改新名犹记旧称,
依然绾着少女的双螺髻。
那一寸清亮的秋波,
即使用千斛明珠来换也嫌太少。
自幼便是青梅竹马的游伴,
早已听惯她清越的歌声。
如今岁月蹉跎重逢,
只见她心烦意乱地描画翠眉。
以上为【采桑子 · 红窗碧玉新名旧】的翻译。
注释
碧玉:借指年轻貌美的婢妾或小家女。
双螺:指少女头上的两个螺形髮髻。宋·姜夔《少年游·戏张斗甫》:“双螺未合,双蛾先敛,家在碧雲西。”
秋波:比喻美女的眼睛目光,形容其清澈明亮。南唐·李煜《菩萨蛮》词:“眼色暗相鉤,秋波横欲流。”宋·苏轼《百步洪》诗:“佳人未肯回秋波, 幼舆欲语防飞梭。”
小来:从小,年轻时。唐·李颀《杂曲歌辞·缓歌行》:“小来攀贵游,倾财破产无所忧。”唐·杜甫《送李校书二十六韵》:“小来习性懒,晚节慵转剧。”
碧玉:南朝汝南王妾名,后世泛指平民少女。
双螺:少女发型,形似双螺壳。
秋波:喻女子明澈眼波。
千斛明珠:极言其珍贵,化用张籍《节妇吟》“明珠双泪垂”意象。
竹马同游:化用李白《长干行》“郎骑竹马来”诗意。
晕翠蛾:描画眉毛时笔墨晕散,暗指心绪不宁。
以上为【采桑子 · 红窗碧玉新名旧】的注释。
评析
此词当作于晏几道家道中落后。黄庭坚《小山词序》言其“平生潜心六艺,玩思百家”,但“仕宦连蹇而不能一傍贵人之门”。词中“今日蹉跎”实为自身命运写照,对歌女的追忆中寄寓着对逝去繁华的深深眷恋。
深化词体功能:将艳情题材提升到人生哲思高度
创新表现手法:开创“细节定格”式心理描写
完善今昔对照:为后世《琵琶行》《圆圆曲》等提供艺术范式
这首《采桑子》在有限的篇幅内:
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情感对话
构建了精密的意象计量体系
揭示了繁华幻灭的生命本质
晏几道以词人特有的敏锐,在“秋波”“翠蛾”之间,捕捉到了永远失落的美好,使该作成为宋代婉约词中“浅语深致”的典范。
以上为【采桑子 · 红窗碧玉新名旧】的评析。
赏析
1. 时空交错的叙事结构
上片写重逢瞬间的视觉冲击:“犹绾双螺”冻结了往昔形象,“一寸秋波”爆发当下震撼;下片通过“小来-今日”的时光跳跃,形成强烈的情感张力。
2. 量化比喻的审美创造
“一寸”对“千斛”:以极小空间容纳极大价值,突破传统比喻范式
“明珠”双重隐喻:既指眼波璀璨如珠,又暗含“珍珠换笑”的无奈
数字的哲学意味:在有限(一寸)与无限(千斛)间拓展情感维度
3. 细节描写的心理深度
结尾“晕翠蛾”三字堪称词眼:
外在动作:画眉失误的尴尬
内在心理:重逢引发的慌乱
命运暗示:身份改变带来的疏离
以化妆细节折射人生巨变,堪比杜甫“画眉深浅入时无”的深沉。
以上为【采桑子 · 红窗碧玉新名旧】的赏析。
辑评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末句‘晕翠蛾’三字,曲尽心事。小山词终以沉着为宗,看似纤巧,实具重笔。”
夏敬观《吷庵词评》:“‘千斛明珠’句从李后主‘绣床斜凭娇无那’化出,而较后主更觉矜贵。”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通体用对比法,上片名旧形旧而神已非,下片境同人同而情迥异。”
以上为【采桑子 · 红窗碧玉新名旧】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