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井边的老翁虚度了年华,白沙翠石曾是他的家园。
他来时无影无踪,去时也无声无息,只见井面水波荡漾,泛起圈圈涟漪。
如今老翁与世事毫无关联,却因牧童的喧闹而惊扰不安。
不如改变容颜、更换衣装,与世人同流,莫让世人察觉这世间还藏着一位隐者。
以上为【老翁井】的翻译。
注释
1. 老翁井:传说中的古井名,或为虚构意象,借以寄托隐士情怀。
2. 误年华:虚度岁月,亦可理解为错失世俗功名,选择隐居。
3. 白沙翠石:清澈洁净的自然环境,象征隐士清高的居所。
4. 公:指井中老翁,尊称为“公”,暗示其德行高洁。
5. 无踪无迹:形容老翁行止飘忽,如仙人般不可捉摸。
6. 团团:形容水面波纹圆转之貌。
7. 水生花:水面泛起的涟漪,如同花开,喻动静之微。
8. 两何与:与世无涉,毫无关联。
9. 牧竖:放牛的孩童,代指世俗之人。
10. 改颜易服:改变容貌与服饰,即隐去真实身份,混迹于常人之中。
以上为【老翁井】的注释。
评析
《老翁井》是一首寓意深远的哲理诗,借“井中老翁”的形象,抒发诗人对隐逸生活与世俗纷扰之间矛盾的思考。诗中“老翁”象征超脱尘世的高人,他本已远离名利,却仍被外界(如牧童)所惊扰,因而诗人劝其“改颜易服”,以避世之法实现真正的隐逸。此诗语言简淡,意境空灵,融合道家“和光同尘”的思想,表达了一种既想保持内心高洁,又不得不顺应世情的无奈与智慧。
以上为【老翁井】的评析。
赏析
苏轼此诗以“井”为媒介,构建出一个神秘而宁静的隐逸空间。“井中老翁”并非实有其人,而是诗人理想人格的投射——他居于白沙翠石之间,来去无痕,心如止水,俨然得道之士。然而,“惊牧竖”三字陡然打破宁静,暗示即便隐居深幽,也难逃世俗窥探与干扰。于是诗人提出“改颜易服”的解决之道,这不仅是对外界的妥协,更是一种深刻的生存智慧:真正的隐逸不在于形迹之藏,而在于精神之遁。
全诗结构精巧,前四句写景叙事,后四句转入议论抒情,由外而内,由象及理。语言洗练,意象清冷,尤其“井面团团水生花”一句,静中有动,虚实相生,极具画面感与禅意。整首诗体现出苏轼融合儒释道三家思想的特点,在超然物外的同时,亦正视现实的复杂性。
以上为【老翁井】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此诗托兴幽远,借井翁以寓高士之怀,而结语‘改颜易服’,尤见处世之智。”
2. 清·纪昀《苏文忠公诗集辑注》:“语极平淡,意极深沉。老翁本无心于世,而犹不免惊扰,故惟有混迹同群,乃得全生远害,此苏子历仕后之感慨也。”
3. 近人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附论苏诗:“‘无使世人知有翁’,非独避祸,亦所以守道。苏公晚年诗多此类,外示随俗,内持孤怀。”
4. 《历代诗话》引惠洪《冷斋夜话》:“东坡作《老翁井》,盖自况也。贬谪流离,欲隐不得,故托于井翁而言。”
以上为【老翁井】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