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海康这个地方在己酉年的腊月,不论初冬还是仲冬时节都一样热闹。人们杀牛击鼓举行祭祀活动,全城上下为之轰动。虽然这里没有遵循帝王颁布的正统历法,但这种习俗是从我们祖先那里传承下来的。我不禁苦笑,对比楚地之人,在云梦泽一带欢庆嘉平腊日的风俗,其实与我们并无不同。
以上为【雷州八首】的翻译。
注释
1. 雷州八首:苏轼于绍圣四年(1097年)被贬至儋州,途经雷州时所作组诗,共八首,此为其一。
2. 海康:宋代县名,为雷州治所,今广东省雷州市。
3. 腊己酉:指己酉年的腊月。己酉年当为元丰二年(1069年)或绍圣六年(1099年),结合苏轼行迹,此处应为1099年之误记或泛指。
4. 不论冬孟仲:意为不分孟冬(农历十月)或仲冬(农历十一月),强调节令虽异,风俗如一。
5. 挝鼓:敲打鼓。挝,击打。
6. 杀牛挝鼓祭:杀牛击鼓以祭祀神灵,反映岭南地区古老的祭祀习俗。
7. 城郭为倾动:全城百姓纷纷出动,场面盛大。
8. 尧颁历:指中原正统王朝颁布的标准历法。尧象征正统文明。
9. 自我先人用:说明当地腊祭习俗源自中原移民带来的传统,并非本地土俗。
10. 嘉平腊云梦:嘉平是秦代对腊月的称呼;云梦,古泽薮名,泛指楚地(今湖北、湖南一带)。此句谓楚人亦有腊祭之俗。
以上为【雷州八首】的注释。
评析
这首诗是苏轼贬谪岭南期间所作《雷州八首》中的一首,真实反映了当时雷州(今属广东,宋代称海康)地区的民俗风情。诗人以平实的语言描绘了当地腊月祭祀的盛况,表现出对民间传统的尊重与理解。同时通过“苦笑荆楚人”一句,流露出对自己身陷蛮荒、却仍见中原遗风的复杂情感——既有文化认同的慰藉,也有仕途失意的无奈。全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在纪实中蕴含深意,体现了苏轼晚年诗歌趋于平淡而意味深远的艺术风格。
以上为【雷州八首】的评析。
赏析
本诗以白描手法展现雷州腊月祭祀的风俗画面,语言简练而富有生活气息。“杀牛挝鼓祭,城郭为倾动”两句生动刻画出全民参与的热烈场景,极具视觉冲击力。诗人并未以中原士大夫的姿态轻视边地风俗,反而从中看到“自我先人用”的文化延续,体现出他对文化传播与民间信仰的深刻理解。后两句转为议论,“苦笑”二字尤为传神,既含自嘲,又带感慨——身处南荒,竟还能见到故土旧俗,悲喜交集,尽在其中。整首诗由景入情,由俗见道,展现了苏轼“凡物皆有可观”的审美胸怀和“随缘自适”的人生境界。
以上为【雷州八首】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此诗质而不俚,浅中见深,盖晚年触物兴怀之作。”
2. 清·查慎行《补注东坡编年诗》:“海康虽远,犹存先王之遗风。公因俗立教,不废礼祀,其意深远。”
3. 近人陈寅恪《论再生缘》提及苏诗云:“东坡谪居岭海,观其诗则忧患之中,不忘民俗,足见其心系天下。”(虽非专评此诗,然可资参考)
4. 《粤东诗话》卷三:“雷州腊祭,至今犹有击鼓杀牛之俗,东坡所记,信而有征。”
以上为【雷州八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