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国家粮仓中已失去了陈年的红米,狡猾的鼠洞里却还藏有残余的腐食。
这既引发丞相的慨叹,又激起廷尉的愤怒。
将鼠肉割下喂养饥饿的猫,把鼠须和兔毛掺杂制成毛笔。
笔架上插着的笔如刀枪般挺健,落笔成字则如龙蛇飞舞疾驰。
事物的道理不易轻易解释,时机到来便自然有所际遇。
穿墙打洞何等卑微,却因做成毛笔而获得美好的声誉。
以上为【鼠须笔】的翻译。
注释
1. 鼠须笔:用老鼠胡须制成的毛笔,古代传说王羲之曾用鼠须笔书写《兰亭序》,故后世以为名贵之笔。
2. 太仓:汉代国家粮仓,此处泛指国库或大粮仓。
3. 陈红:陈年积压的粮食。古称“粟久积则红腐”,故曰“陈红”。
4. 狡穴:狡猾的鼠洞,指老鼠藏身之所。
5. 馀腐:残余的腐败食物,指鼠所储藏的粮食碎屑。
6. 丞相叹:典出《史记·平准书》:“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丞相对此浪费现象深为叹息。
7. 廷尉怒:廷尉为秦汉时掌刑狱之官,此处指官府对鼠害造成仓储损失而震怒。
8. 磔肉饲饥猫:磔,分裂肢体;将鼠肉割开喂猫,喻清除鼠患。
9. 分髯杂霜兔:髯,胡须;将鼠须分出,混入白色的兔毫中制笔。“霜兔”指白兔之毫,为制笔良材。
10. 插架刀槊健,落纸龙蛇骛:形容笔锋刚健如刀枪,书写时字迹奔放如龙蛇飞舞。“骛”通“鹜”,疾驰之意。
以上为【鼠须笔】的注释。
评析
苏轼此诗以“鼠须笔”为题,借物寓理,通过描写用老鼠胡须制笔这一奇特构思,表达了对世事无常、物尽其用、时运造化的深刻思考。诗中由鼠之卑微引出笔之高贵,形成强烈反差,揭示了“化腐朽为神奇”的哲理。诗人并不拘泥于器物本身,而是由此生发对人生际遇、社会现实的反思:卑微者或可因时得势,显贵者亦可能失所凭依。全诗语言简练,意象奇崛,议论与形象结合紧密,体现了苏轼诗“理趣”与“才情”并重的艺术特色。
以上为【鼠须笔】的评析。
赏析
本诗是一首典型的咏物寄意之作,以“鼠须笔”为切入点,层层推进,由实入虚,由物及理。开篇从“太仓失陈红”写起,勾勒出一幅仓储空虚、鼠患猖獗的画面,随即转入对鼠的处置——既被诛杀(磔肉饲猫),其须又被利用(制笔),体现出古人“物无弃材”的智慧。中间两句“插架刀槊健,落纸龙蛇骛”极写鼠须笔之精良,笔力遒劲,挥洒自如,与前文鼠之卑贱形成巨大反差,强化了主题张力。结尾二句点明主旨:即便穿墙打洞之微物,亦能因缘际会而“得佳誉”,暗含对命运流转、贵贱无常的哲思。全诗结构严谨,用典自然,语言凝练而富于节奏感,展现了苏轼在理性思辨与艺术表达之间的高超驾驭能力。
以上为【鼠须笔】的赏析。
辑评
1. 《苏诗补注》卷十三引查慎行语:“此诗托兴深远,借鼠须以论世,谓小物亦可成大用,时使之然也。”
2. 《纪批苏诗》(纪昀评):“起手宏阔,以太仓、廷尉等语烘托鼠患之重,而后转出制笔一事,愈显得化腐为奇。结语含蓄有味。”
3. 《宋诗精华录》(陈衍选评):“东坡善以俗物入诗,而不失高致。鼠须本微,而笔势龙蛇,对比强烈,理趣盎然。”
4. 《苏轼诗集》(中华书局版)按语:“此诗当为晚年所作,寓庄于谐,借物抒怀,反映其通达物情、随缘自适的人生态度。”
5. 清代冯应榴《苏文忠公诗合注》:“通篇皆比,不言人而言物,而人事之升降荣辱已在其中矣。”
以上为【鼠须笔】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