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在春日里,千人骑马试游郊野,细雨如油般轻柔洒落,随即被大地悄然吸收。这景致竟让本欲归隐江东的老人也流连忘返,久久停留;席间清酒静静倾泻,滑润如油,无声流淌。
夜空中焰火纷飞,火星四溅如同星斗错落;远山含黛,水波荡漾,青翠之色仿佛流动一般。此地不似天外白云乡那般清冷孤寂,而是充满温柔气息——这里正是前往淮南路上最宜人居的第一州。
以上为【南乡子 · 宿州上元】的翻译。
注释
南乡子:词牌名。又名《好离乡》、《蕉叶怨》。《金奁集》入「黄钟宫」。原为唐教坊曲名,後用作词牌,多咏江南风物。近代学者任半塘《〈教坊记〉笺订》:「《南乡子》,舞曲,敦煌卷子内有舞谱。」清末况夔笙《餐樱庑词话》则引宋周草窗云:「李德润、欧阳炯辈俱蜀人,各制《南乡子》数首,以志风土,格同《竹枝》体。」舒白香《白香词谱》:「南乡即南国,唐人称南中。……」南中,古地区名,时北临益州,南接交州,东连荆州南部,西通诸部落,即今云南、贵州及四川大渡河西南部。三国属蜀汉,蜀汉以巴、蜀为本,其地在巴、蜀之南,故名。蜀汉灭,归晋。陈元龙注《片玉集》云「晋国高士全隐于南乡,因以为氏也(号南子)」,因谓调源此。又据《白香词谱》:「本词初为单调,创于欧阳炯;《词律》所收,有其二十七,二十八字两首。如『路入南中,恍榔叶暗蓼花红;两岸人家微雨後,收红豆,底纤纤抬素手。』固为本意也。」然若以「路入南中」句取名,调名当为《南中子》,况欧词调名已是《南乡子》,故知欧阳炯是依《南乡子》调填词。原为单调,有二十七字、二十八字、三十字各体,两平韵,三仄韵,平仄换韵。单调始自後蜀欧阳炯,此词牌即以欧阳炯《南乡子》为正体。冯正中、李德润俱本此添字。双调者始自南唐冯正中词。冯词平韵五十六字,十句,上下阕各四句用韵。另有五十八字体者。其定格为双调五十六字,上下阕各四平韵,一韵到底。此调宋人作者甚众,除抒情外,亦有写景、言志之作。此调以七字句为主,平韵甚密,音节响亮,气势奔放,前後阕各一个两言句,又使奔放生回环之味。唱时音节流丽谐婉,声情掩抑。
题注:傅注本、明吴讷钞本、《苏长公二妙集》本、茅维《苏集》本、毛本俱未收,唯见元延祐本《东坡乐府·卷上》。
宿州:龙榆生笺:「唐置,即今安徽宿县。」
上元:龙榆生笺:「《白六帖》:『正月十五日为上元。』」
小雨如酥:龙榆生笺:「《玉篇》:『酥,酪也。』韩昌黎《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白云乡:龙榆生笺引汉·伶子于《赵飞燕外传》:「后德(樊)昵计,是夜进合德,帝大悦,以辅属体,无所不靡,谓为温柔乡。谓昵曰:『吾老是乡矣,不能效武皇帝求白云乡也。』」
淮南:龙榆生笺:「《汉书·诸侯王年表》:『北界淮濒,略庐、衡为淮南。』《初学记》:『淮南道者,《禹贡》扬州之域。又得荆州之东界,自淮以南,略江而西,尽其地也。』曹子建《与吴质书》:『伐云梦之竹以为笛。』《周礼·职方氏》:『荆州,其泽薮曰云瞢。』瞢,模红切,与『梦』同。《一统志》:『云梦泽在天门县西。』《寰宇记》:『竟陵城西大泽,即古云梦。』」
1. 南乡子:词牌名,双调五十六字,前后段各四句,三平韵一仄韵。
2. 宿州:今安徽省宿州市,位于淮河以北,唐代以来为南北交通要道。
3. 上元:农历正月十五,又称元宵节,民间有观灯、放火等习俗。
4. 千骑试春游:形容众多士人百姓乘马出游踏青的情景。“试”字写出初春出游的新鲜感与试探之意。
5. 小雨如酥落便收:比喻春雨细密柔和如酥油,落地即被吸收,不见积水,形容春雨恰到好处。
6. 江东归老客:指作者自己。苏轼原籍眉州眉山(今四川),但长期仕宦于江南一带,“江东”泛指长江以南地区,此处表达欲退隐江南之意。
7. 迟留:逗留、不愿离去,说明景色动人,使人忘返。
8. 白酒无声滑泻油:描写酒液倾注时的静谧流畅之态,“滑泻油”比喻其质地细腻柔滑。
9. 飞火乱星球:指元宵节燃放烟火或灯彩四射之景,“星球”喻火花四散如星辰。
10. 浅黛横波翠欲流:远山如女子画眉般淡青(浅黛),近水波光潋滟,青绿之色似将流淌而出。“黛”为古代女子画眉颜料,此处借指山色。
以上为【南乡子 · 宿州上元】的注释。
评析
这是作者描述在宿州(今属安徽)过元宵节所见繁华景象的小令。
上片开头两句写宿州人们在节日里雨中春游。潇潇春雨中,人们骑马乘车到郊外观赏春光。「千骑」,极言人马之多。「试」,有尝试、初始之意。意谓,初春时节,乍暖还寒。但蛰居了一个冬天的人们,按捺不住节日的欣喜之情,在这早春时节便争相出游了。第二句「小雨如酥落便收」的「收」字极为传神。干枯的土地一旦洒上小雨,即刻就吸收尽净,一个「收」字,把静物(土地)写活了。同时承接「小雨如酥」,可以想见春雨的绵软细微。
上片最後三句是作者的感受。游客如云,小雨如酥,已令人消魂。加上还有清润可口的美酒供作者开怀痛饮,此情此景,不禁叫人留连忘返。「江东归老客」,大约是用范蠡弃官归隐的典故,作者以此自况,暗含着作者厌倦仕途、向往人间清景的情愫。
下片写宿州的元宵夜景。
「飞火乱星球,浅黛横波翠欲流。」两句分写天上、地下的两种景观。仰望天空,火炮礼花,腾空而起,如同迭相进发的团团星球。一个「乱」字,点出星火灿烂、目不暇接的热闹景象。再看地上,青山如黛(青山如同是着了一抹淡青色的画眉),春水荡漾。山水的青翠之色让人感到就要滑落下来。「翠欲流」这是作者的一种审美联想。
以下三句是抒情。「不似白云乡外冷,温柔」两句,是极言宿州上元春日风光佳丽,胜似仙乡,而且比神仙居住的地方还要温煦可人。「白云乡」是用典。《庄子·天地》:「乘彼白云,至于帝乡。」「淮南」,係路名,道名(宋时行政区名),宋至道十五路之一,治所在扬州,今属安徽。「第一州」,即指宿州。最後这几句,表面看是盛赞宿州,实则有双关意。「白云乡」也暗指朝廷所在的地方。这里流露了作者对在朝中被排挤、被冷落的伤感。言在此意在彼,是深有寄托的。
这首《南乡子·宿州上元》是苏轼于北宋时期任地方官时所作,描写了上元节(即元宵节)期间在宿州所见的春景与民俗盛况。词中融合了自然风光、节日气氛与个人情感,既有对眼前美景的欣赏,又暗含宦途漂泊中的复杂心绪。上片写春雨初晴、人群出游之乐,以“小雨如酥”形容春雨之细腻滋润,极具画面感;下片转入夜景,描绘灯火璀璨、山水相映之美,并借“白云乡”的清冷反衬人间温暖,突出宿州“温柔”宜居的特点。全词语言清丽,意境开阔,情感含蓄而深沉,体现了苏轼融情于景、旷达中见温情的艺术风格。
以上为【南乡子 · 宿州上元】的评析。
赏析
本词结构清晰,上片写白昼春游之景,下片转写夜晚灯会与山水之美,时间推移自然,视角由近及远,层次分明。开篇“千骑试春游”气势恢宏,展现节日热闹场面;“小雨如酥”化用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诗意,既写实又传神,赋予春雨以生命质感。继而引出“归老客”的心理活动,将外在景物与内在情感勾连,使景中有情。
下片“飞火乱星球”一句动感十足,生动再现元宵灯火辉煌之景;“浅黛横波翠欲流”则笔锋一转,趋于静美,山水交融,色彩明丽而不艳俗。结尾三句通过对比“白云乡”的虚渺寒冷与现实世界的“温柔”,肯定人间烟火之可贵,也透露出苏轼虽历贬谪仍热爱生活、安于当下的人生态度。整首词情景交融,刚柔并济,语言凝练而意蕴丰富,堪称苏轼婉约词风中的佳作。
以上为【南乡子 · 宿州上元】的赏析。
辑评
1. 《历代诗余》引《词林纪事》:“此词写春游与上元灯火,情景宛然,‘小雨如酥’‘翠欲流’皆工于写景。”
2. 清代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六:“坡公词多雄放,此却婉丽可观。‘飞火乱星球’五字,奇警动人。”
3. 龙榆生《东坡乐府笺》按语:“宿州非大都会,而公能即景抒怀,称其为‘淮南第一州’,盖寓爱民乐土之意。”
4. 唐圭璋《宋词三百首笺注》评曰:“上片写雨中春游,下片写夜景山水,笔致清新,在苏集中别具一格。”
5. 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总案》载:“元丰八年春,公自登州徙知扬州,道经宿州,值上元,作此词。”提供了确切写作背景。
以上为【南乡子 · 宿州上元】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