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清晨我抖擞衣衫起身,缓步走向方池之侧。
徘徊于红漆柱廊之下,低头俯视,身影倾斜不正。
若不认识陶渊明那样的高士,必定不是超脱尘俗的品格。
遥想谢灵运本就是山林泉石中的隐逸之人。
我生来虽卷入世俗事务,却不应让形体受其奴役。
反观那些戴官帽、穿礼服的人,那冠冕服饰并非我的志趣所在。
以上为【富阳道中】的翻译。
注释
1. 富阳道中:指苏轼途经富阳(今浙江杭州富阳区)时所作。
2. 振衣起:抖动衣裳起身,象征洗除尘虑、精神振作。
3. 方池:方形的水池,常为园林景观。
4. 丹楹:红漆的柱子,指华美的建筑,象征官府或富贵场所。
5. 到影见攲仄:低头看见自己的影子倾斜歪斜,暗喻身心不得端正自在。
6. 陶靖节:即陶渊明,死后谥“靖节”,东晋著名隐士,代表高洁人格。
7. 风尘格:世俗之人的情操,与超然物外相对。
8. 谢灵运:南朝刘宋时期山水诗人,出身贵族而好游山水,有林泉之志。
9. 不以形为役:语出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意为不应让身体被外物驱使。
10. 冕弁人:戴礼帽穿官服的人,指仕宦之人;“弁”为古代一种礼帽,代指官职。
以上为【富阳道中】的注释。
评析
《富阳道中》是苏轼在旅途中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抒发了诗人对仕途羁绊的厌倦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全诗以清晨独步起兴,借景抒情,通过对自身影子欹斜的观察,引发对人格与出处的深刻反思。诗中引用陶渊明、谢灵运两位著名隐士,既表达敬仰,也反衬自己身陷官场却心向林泉的矛盾。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深沉,体现了苏轼“外儒内道”的思想倾向和追求精神自由的人生境界。
以上为【富阳道中】的评析。
赏析
此诗结构清晰,由行迹写起,渐入心境。首二句写清晨独步,动作轻缓而富有仪式感,“振衣”暗示涤荡尘心,“起步方池侧”则营造静谧氛围。中间四句转入内心观照:俯视丹楹之影而见其“攲仄”,既是物理投影的倾斜,更是诗人对自我处境的隐喻——身处庙堂,身形虽立,精神却已倾斜失衡。由此引出对陶渊明、谢灵运的追怀,二人皆能摆脱世俗束缚,归隐林泉,成为诗人理想人格的象征。后四句直抒胸臆,表明自己虽因世事牵累未能彻底归隐,但内心并不认同官场生活。“顾彼冕弁人”一句带有明显批判意味,凸显诗人精神上的疏离感。全诗融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语言简淡而意蕴深远,展现了苏轼在仕隐之间的深刻挣扎与超越追求。
以上为【富阳道中】的赏析。
辑评
1. 《苏诗补注》(查慎行):“此诗作于元祐后期外放之时,触景生情,托怀林泉,可见公之心未尝一日忘江湖也。”
2. 《宋诗钞》(吴之振等):“语近陶韦,意出尘表。‘到影见攲仄’五字,写出拘絷之态,妙在不言苦而苦自见。”
3. 《历代诗话》引纪昀评:“苏集中此类诗不多,然一出则清思泠然,无烟火气。盖其胸怀旷达,偶一吐露,便成高致。”
4. 《瓯北诗话》(赵翼):“东坡诗豪放者多,如此等作,乃其别调,清远似渊明,幽折似灵运,可谓兼两家之胜。”
5. 《唐宋诗醇》评曰:“俯影知欹,因形悟累,非有道者不能道此。结语拒冕弁如避桎梏,其志可知矣。”
以上为【富阳道中】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