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二更时分,铙鼓之声震动四邻,我与友人吟咏百首新诗,间杂着珍馐美味。
已让池塘中的蛙鸣如乐工分成两部奏响,更邀请明月共饮,凑成“三人”同欢。
云烟缭绕的湖寺如同家家户户的风景,沙河两岸灯火通明,夜夜如春。
为何不劝您勤于秉烛夜游?人生老去,时光如飞转的车轮般迅疾。
以上为【次韵述古过周长官夜饮】的翻译。
注释
1. 次韵:按照原诗的韵脚和次序押韵作诗,是古代诗人唱和的一种方式。
2. 述古:指张先,字子野,号“张三影”,北宋词人,曾任尚书都官郎中,晚居吴兴,与苏轼有交往。
3. 周长官:生平不详,应为当时地方官员,名周某,时任湖州一带官职。
4. 铙鼓:古代军中或节庆时所用乐器,此处泛指宴饮时的鼓乐之声。
5. 间八珍:指席上珍馐佳肴与诗歌交替呈现。“八珍”原指八种珍贵食材,代指精美食物。
6. 乱蛙成两部:化用南朝孔稚珪《北山移文》中“蛙声如鼓”的意象,又暗合唐代韩愈“两部鼓吹”之说,指蛙鸣如乐队分部奏乐。
7. 明月作三人:化用李白《月下独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诗意,表达孤而不寂、自得其乐之情。
8. 云烟湖寺:指湖州一带山水景色,湖中有寺,烟云缭绕,风景如画。
9. 灯火沙河:沙河,可能指湖州城外河流,或泛指水边街市。夜夜灯火,形容繁华热闹。
10. 秉烛:手持蜡烛,指夜间活动,尤指及时行乐。《古诗十九首》有“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之句。
以上为【次韵述古过周长官夜饮】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次韵张先(字子野,号“述古”)之作,记述夜饮周长官家的情景。全诗以轻快笔调写宴饮之乐,融自然、诗酒、友情于一体,在闲适中透露出对光阴易逝的深切感慨。前六句极写良宵美景、诗酒风流之趣,尾联陡转,以“老来光景似奔轮”警醒友人珍惜当下,体现苏轼一贯的旷达中含哲思的风格。诗中用典自然,意象清丽,节奏流畅,是其酬唱诗中的佳作。
以上为【次韵述古过周长官夜饮】的评析。
赏析
本诗结构清晰,前六句铺陈夜饮之乐,后两句转入人生感悟,形成由实入虚、由欢愉至哲思的递进。首联以“二更铙鼓”开篇,点明时间与氛围,鼓乐喧阗,诗酒并茂,展现宾主尽欢之状。“百首新诗”夸张地表现才思泉涌,“间八珍”则巧妙将精神享受与物质盛宴交织。颔联用典精妙:“乱蛙成两部”赋予自然之声以音乐秩序,体现诗人审美化的感知;“明月作三人”承李白诗意而自然无痕,既显风雅,又添超逸之致。颈联转写环境,由室内转向室外,湖寺云烟、沙河灯火,勾勒出一幅江南夜景图,静谧与繁华并存,衬托出生活的美好。尾联笔锋一转,以“曷不劝公”设问,引出“老来光景似奔轮”的慨叹,将全诗提升至生命哲思的高度。此句比喻形象,情感深沉,与前文之乐形成张力,正因良辰难再,故当珍惜眼前。全诗语言清丽流畅,对仗工稳而不板滞,意境开阔,情理交融,充分展现苏轼在酬唱诗中寓哲理于风物的高超艺术。
以上为【次韵述古过周长官夜饮】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诗钞》评:“此诗清婉可诵,末语警策,足令闻者动心。”
2.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十六引冯舒语:“‘乱蛙’‘明月’二语,巧而不纤,的是东坡手段。”
3. 清·查慎行《初白庵诗评》卷中:“前六句极写景之乐,后二句忽作警语,顿觉味长。东坡善用此法。”
4.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老来光景似奔轮’,语虽熟而用之恰切,与前文映照,倍觉沉痛。”
5. 钱钟书《宋诗选注》虽未选此诗,然于论苏轼诗时指出:“其和韵诗往往即景生情,随物赋形,不拘拘于原题,而能翻出新意。”此诗正可为此论佐证。
以上为【次韵述古过周长官夜饮】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