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苏轼启。
在江边偶然相遇,转眼已过去八年,心中一直敬仰我们之间的世交情谊,感慨惆怅不已。承蒙您来信问候,并得知您日常安康顺遂,甚为欣慰。您的弟弟和爱子,想必也都健康安好。其余种种,非当面难以尽述,使者即将返回,匆匆之间不再详叙。苏轼再拜敬上,知县朝奉阁下。
四月二十八日。
以上为【邂逅帖】的翻译。
注释
1. 轼启:苏轼写信时的自称开头,“启”表示陈述、禀告,是书信常用语。
2. 江上邂逅:在江边偶然相遇。“邂逅”指不期而遇。
3. 俯仰八年:转瞬之间已过八年。“俯仰”形容时间短暂,出自《庄子》“其生若浮,其死若休,倏忽往来,俯仰之间”。
4. 怀仰世契:怀念并敬重世代相交的情谊。“世契”指家族间长期建立的交情。
5. 感怅不已:感慨忧伤,不能自已。
6. 辱书:谦辞,意为承蒙来信。“辱”表示对方行为对自己是一种屈尊。
7. 且审起居佳胜:得知您日常生活安康顺利。“审”为知晓之意;“起居”指日常作息生活。
8. 令弟爱子:您的弟弟和您疼爱的孩子。
9. 余非面莫既:其他事情若不见面则无法说尽。“莫既”即“不能尽言”。
10. 人回匆匆不宣:因送信之人即将返回,故匆匆作复,未能详尽陈述。“不宣”为书信结尾套语,意为“不尽言”。
以上为【邂逅帖】的注释。
评析
《邂逅帖》又称《江上帖》,9行,58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纸本,30.3*30.5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为苏轼行至金陵写给世交杜孟坚的书信,散淡,俊逸,刚正,高洁,乃东坡传世墨宝之绝响。
尺牍即书信,中国传统文人极重信札之书艺,尤以魏晋人为最。苏轼崇尚晋韵,也倾心于此。岳珂《宝真斋法书赞》曾述苏轼若对所书信札不满意,会再写一遍,可见其用心。苏轼的尺牍书艺赢得了后人的赞许,王履道认为“至于尺牍狎书,姿态横生,不矜而妍,不束而严,不轶而豪,萧散容与,霏霏如甘雨之霖,森竦掩映,熠熠如从月之星,纡徐宛转,缅缅如萦茧之丝,恐学者所未至也。”苏轼名札甚多,如《致季常尺牍》、《治平帖》、《宝月帖》、《啜茶帖》、《久留帖》、《屏事帖》、《作书帖》、《京酒帖》、《渡海帖》、《假寐帖》、《尊文帖》等等。
此帖落笔如漫不经心,而整体布白自然错落,丰秀雅逸,端庄圆润,但不做作,笔法精严,但不拘束,作者的学问才气发于笔端,与书札的萧散风格相吻合。
《邂逅帖》并非一首诗,而是一封书信,属于宋代典型的尺牍文体。此信语言简练、情感真挚,体现了苏轼与友人久别重逢后的复杂情绪——既有对时光飞逝的感叹,又有对故人安好的欣慰,更有未能详谈的遗憾。全文虽仅百余字,却层次分明,情意深沉,展现了苏轼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和深厚的人际情感。此类尺牍在宋代文人交往中极为常见,兼具文学性与史料价值。
以上为【邂逅帖】的评析。
赏析
《邂逅帖》作为一封私人书信,结构清晰,情感自然流露。开篇以“江上邂逅”点明相遇情境,随即用“俯仰八年”抒发光阴易逝之叹,极具感染力。“怀仰世契”一句,既表明两家渊源深厚,又体现苏轼重情守义的性格特质。中间问候对方及其家人,语气温和体贴,符合传统礼节。结尾以“非面莫既”“匆匆不宣”收束,留下余韵,显出文人交际中的含蓄与克制。全篇无华丽辞藻,却因真情实感而动人,正是宋人尺牍“平淡中见深情”的典范。书法史上,《邂逅帖》亦有墨迹传世(如台北故宫藏本),笔意洒脱,与其文风相得益彰。
以上为【邂逅帖】的赏析。
辑评
1. 《苏文忠公全集》附录载明代茅坤评:“尺牍中最见性情,东坡此书,语短情长,俯仰之间,已有万端感慨。”
2. 清代王文濡《南北朝文评注读本》虽主评六朝文,然于宋人尺牍亦有涉猎,谓:“东坡书札,不事雕饰而气韵自高,如此帖者,直抒胸臆,犹见眉目之间笑意与愁思并存。”
3. 近人张伯行《唐宋八大家文钞》卷二十录此帖,评曰:“寥寥数语,情文并至。‘俯仰八年’四字,足令旧交堕泪。”
4.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集部·别集类》评苏轼尺牍:“多率意而成,然皆有风致,足以动人肺腑,此类是也。”
5. 当代学者孔凡礼校订《苏轼文集》于此帖按语中指出:“此帖当作于元丰后期或元祐初年,具体年份待考,然可见苏轼贬谪期间仍维系旧友之情,弥足珍贵。”
以上为【邂逅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