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自从我们在京城分别一晃又三年,远涉天涯你奔走辗转在人间。
相逢一笑时依然像春天般的温暖。
你心如古井水不起波澜,高风亮节像秋天的竹竿。
我心惆怅因你要连夜分别扬孤帆,送行之时云色微茫月儿淡淡。
陪酒的歌妓不用冲着酒杯太凄婉。
人生在世就好像住旅馆,你我亦不过天地间过客。
自从我们在京城分别,一转眼已经三年。
你辗转天涯,踏遍了世间纷扰的红尘,却依然笑容温暖如春。
你的内心平静如无波古井,品格高洁似秋天挺拔的竹子。
如今你又要孤舟远行,连夜启程,我于月色朦胧、薄云淡淡的夜晚为你送别。
宴席前不必让歌女皱眉伤感。
人生本就像一家旅舍,每个人都是匆匆过客,我也同样是行人之一。
以上为【临江仙 · 送钱穆父】的翻译。
注释
临江仙:词牌名,原是唐教坊曲,后用作词牌。
《乐章集》入「仙吕调」,《张子野词》入「高平调」,元高拭词注「南吕调」。
李后主词名《谢新恩》。
贺方回词有「人归落雁后」句,名《雁後归》。
韩涧泉词有「罗帐画屏新梦悄」句,名《画屏春》。
李易安词有「庭院深深深几许」句,名《庭院深深》。
《临江仙》源起颇多歧说。
南宋黄叔旸《花庵词选》注,「唐词多缘题所赋,《临江仙》之言水仙,亦其一也。」明董逢元《唐词纪》认为,此调「多赋水媛江妃」,即多为咏水中的女神。
调名本意即咏临江凭吊水仙女神。
近代学者任半塘先生据敦煌词有句云「岸阔临江底见沙」谓词意涉及临江。
「临」本意是俯身看物;临江而看的自是水仙。
但中国历代所祭的水仙并不确定。
像东汉袁康、吴平《越绝书》所记的春秋吴国功勋伍子胥受谗而死成为长江水仙,东晋王子年《拾遗记》称战国楚大夫屈原为湘江水仙。
此外,还有琴高、郭景纯、陶岘(Xiàn)各为不同水仙的记载。
另外,投湘江而死的舜之二妃、三国魏曹子建笔下的洛河女神,都是人们祭祀的对象。
按《临江仙》调起于唐时,惟以前后阕起句、结句辨体,其前后两起句七字、两结句七字者,以和成绩词为主,无别家可校。
其前後两起句七字、两结句四字、五字者,以张子澄词为主,而以牛希济词之起句用韵、李后主词之前后换韵、顾夐(Xiòng)词之结句添字类列。
其前后两起句俱六字、两结俱五字两句者,以徐昌图词为主,而以向芗林词之第四句减字类列。
其前后两起句俱七字、两结俱五字两句者,以贺方回词为主,而以晏小山词之第二句添字、冯正中词之前后换韵、后阕第四句减字、王逐客词之后阕第四句减字类列。
盖词谱专主辨体,原以创始之词、正体者列前,减字、添字者列后,兹从体制编次,稍诠世代,故不能仍按字数多寡也。
他调准此。
双调小令,五十八字,上下阕各三平韵。
约有三格,第三格增二字。
此调唱时音节需流丽谐婉,声情掩抑。
柳耆卿演为慢曲,《乐章集》又有七十四字一体,九十三字一体,汲古阁本俱刻《临江仙》,今照《花草粹编》校定,一作《临江仙引》,一作《临江仙慢》。
「送钱穆父」:毛本无题。
钱穆父:龙榆生笺:「《东坡诗集》施注:『钱穆父,元祐初拜中书舍人,迁给事中,出守越州,归从班,再知开封。』案穆父罢越守北归,在辛未春,是词当送之于过杭时也。」
改火:傅子立注:「《论语》:『钻燧改火。』《周官·司爟》:『季春出火。』然则出火为改新火也。」刘尚荣按:「分别见《论语·阳货》、《周礼·夏官》。」
红尘:傅子立注:「《汉书》:『红尘四合。』」刘尚荣按:「《汉书》中无此语,句出《文选·卷一·班孟坚〈西都赋〉》,《后汉书·卷四十上·〈班彪传·(子)班固传〉》尝引之。傅注误标书名出处。」龙榆生笺:「祖咏诗:『停车傍明月,走马入红尘。』」按,此二句非祖咏诗,出自王諲《十五夜观灯》诗,见《全唐诗·卷一百四十五》。
春温:傅子立注:「《庄子》:『煖然似春。』」刘尚荣按:「见《庄子·卷六·〈内篇·大宗师〉》。」龙榆生笺:「《庄子·大宗师》:『凄然似秋,煖然似春。』《史记·田齐世家》:『驺忌子以鼓琴见威王,威王说而舍之右室。须臾,王鼓琴,驺忌子推户入曰:「善哉鼓琴!」王勃然不说,去琴按剑曰:「夫子见容未察,何以知其善也?」驺忌子曰:「夫大弦浊以春温者,君也;小弦廉折以清者,相也;攫(jué)之深,醳(yì)之愉者攫醳,谓弹琴时琴弦一张一弛,政令也;钧谐以鸣,大小相益,回邪而不相害者,四时也。吾是以知其善也。」』」
「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句:傅子立注:「白乐天:『无波古井水,有节秋竹竿。』」刘尚荣按:「句见《白氏长庆集·卷一·赠元稹》。」龙榆生笺引唐·孟东野《列女操》:「波澜誓不起,妾心井中水。」
尊:通“樽”
逆旅:傅子立注:「『逆旅』,客舍也。李太白:『天地一逆旅。』」刘尚荣按:「句出《拟古十二首之九》,见《李太白诗集·卷二十四》。」龙榆生笺引唐·李太白《春夜宴桃李园序》:「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1. 临江仙:词牌名,原为唐教坊曲,后用为词调。
2. 钱穆父:即钱勰,字穆父,吴越王钱镠之后,北宋官员,与苏轼交好。
3. 都门:指汴京(今河南开封)的城门,代指京城。
4. 三改火:指三年。
古代钻木取火,四季换木,故以“改火”代指时间流逝,此处指三年。
5. 天涯踏尽红尘:形容漂泊各地,历尽世事纷扰。
6. 春温:春天般的温暖,比喻友情或态度温和可亲。
7. 古井:比喻内心平静,不为外物所动。
8. 秋筠(yún):秋天的竹子,比喻人的节操坚贞。
9. 尊前:酒席之前。
尊,同“樽”,酒器。
10. 翠眉颦:指女子皱眉,此处指歌女因离别而悲伤。
以上为【临江仙 · 送钱穆父】的注释。
评析
《临江仙·送钱穆父》是宋代文学家东坡的词作。
全词一改以往送别诗词缠绵感伤、哀怨愁苦或慷慨悲凉的格调,创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理於豪放之外,议论风生,直抒性情,写得既有情韵,又富理趣,充分体现了作者旷达洒脱的个性风貌。
词的上阕写与友人久别重逢,下阕切入正题,写月夜送别友人。
表达了词人对老友的眷眷惜别之情,写得深沉细腻,婉转回互,一波三折,动人心絃。
这首词是苏轼在杭州任上为送别友人钱勰(字穆父)所作。
全词感情真挚而不沉痛,意境开阔,语言简练而意蕴深远。
上片追忆友情,赞美友人高洁的品格;下片写临别情景,抒发人生聚散无常的感慨,最终以豁达超然的人生态度收束,体现了苏轼“旷达”的典型风格。
词中“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一句,既是安慰友人,也是自我开解,将个人情感升华为对人生普遍境遇的哲思,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思想深度。
以上为【临江仙 · 送钱穆父】的评析。
赏析
词的上阕写与友人久别重逢。
元祐初年,东坡在朝为起居舍人,钱穆父为中书舍人,气类相善,友谊甚笃。
元祐三年穆父出知越州,都门帐饮时,东坡曾赋诗赠别。
岁月如流,此次在杭州重聚,已是别后的第三个年头了。
离别的三个年头来,穆父奔走于京城、吴越之间,此次又远赴瀛州,真可谓「天涯踏尽红尘」。
分别虽久,可情谊弥坚,相见欢笑,犹如春日之和煦。
更为可喜的是友人与自己都能以道自守,保持耿介风节,借用白乐天《赠元稹》诗句来说,即「无波古井水,有节秋竹竿」。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和对偶的修辞方法,写出了友人已经修炼到了心如古井、不起波澜的程度,而且像秋天的竹竿一样有气节有节操。
赞扬了友人淡泊、坚贞的品格。
作者认为,穆父出守越州,同自己一样,是由于在朝好议论政事,为言官所攻。
以上数句,先从时间着笔,回忆前番离别,再就空间落墨,概述仕宦生涯,接下来抒发作者对仕宦失意、久处逆境所持的达观态度,并用对偶连喻的句式,通过对友人纯一道心、保持名节的赞颂,表明了自己淡泊的心境和坚贞的操守。
词的上阕既是对友人辅君治国、坚持操守的安慰和支持,也是词人半生经历、松柏节操的自我写照,是词人的自勉自励,寓有强烈的身世之感。
明写主,暗寓客;以主慰客,客与主同,表现出作者与友人肝胆相照,志同道合。
词的下阕切入正题,写月夜送别友人。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一句,描绘出一种凄清幽冷的氛围,渲染了作者与友人分别时抑郁无欢的心情。
「樽前不用翠眉颦」一句,由哀愁转为旷达、豪迈,说离宴中歌舞相伴的歌妓用不着为离愁别恨而哀怨。
这一句,其用意一是不要增加行者与送者临歧的悲感,二是世间离别本也是常事,则亦不用哀愁。
这二者似乎有矛盾,实则可以统一在强抑悲怀、勉为达观这一点上,这符合东坡在宦途多故之後锻炼出来的思想性格。
词末二句言何必为暂时离别伤情,其实人生如寄,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云:「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既然人人都是天地间的过客,又何必计较眼前聚散和江南江北呢?词的结尾,以对友人的慰勉和开释胸怀总收全词,既动之以情,又揭示出得失两忘、万物齐一的人生态度。
东坡一生虽积极入世,具有鲜明的政治理想和政治主张,但另一方面又受老庄及佛家思想影响颇深,每当官场失意、处境艰难时,他总能「遊於物之外」,「无所往而不乐」,以一种恬淡自安、闲雅自适的态度来应对外界的纷纷扰扰,表现出超然物外、随遇而安的旷达、洒脱情怀。
这首送别词中的「一笑作春温」、「樽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等句,是东坡这种豪放性格、达观态度的集中体现。
然而在这些旷达之语的背後,仍能体察出词人对仕宦浮沉的淡淡惆怅,以及对身世飘零的深沉慨叹。
此词结构清晰,情理交融。
上片以“一别都门三改火”起笔,点明别久,继而以“天涯踏尽红尘”概括友人多年宦游之苦,但笔锋一转,“依然一笑作春温”,突出其乐观豁达之性,随即以“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两个精妙比喻,高度赞颂其内心宁静、品格高洁,可谓形神兼备。
下片转入当下送别场景,“惆怅孤帆连夜发”写离别的仓促与伤感,“淡月微云”以景衬情,营造出清冷而含蓄的氛围。
然而词人并未沉溺于哀愁,反而劝慰对方“尊前不用翠眉颦”,进而发出“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的千古浩叹。
此句既是对友人的宽解,也是对自身命运的坦然接受,将个体的离愁升华为对人生本质的洞察,境界宏阔,余韵悠长。
全词语言质朴而意境深远,情感真挚而格调高远,充分展现了苏轼词“旷达中见深情”的艺术特色。
以上为【临江仙 · 送钱穆父】的赏析。
辑评
1. 《历代诗余》引《乐府纪闻》:“东坡《临江仙》送钱穆父云:‘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语意超旷,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者不能道。”
2. 清·黄苏《蓼园词评》:“此词语语风骨,情致缠绵,而襟抱开阔。‘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的是穆父写照。结语尤为浑脱,非俗手所能梦见。”
3. 清·陈廷焯《词则·放歌集》:“东坡词豪宕之中,每有隽永之致。如此词‘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看似寻常语,实乃千古名言,情理兼至。”
4. 近人王国维《人间词话》虽未直接评此词,但其称“东坡之词旷”,正可为此词之注脚。
5. 《宋词选》(胡云翼选注):“全词情真意切,而又洒脱自然。末二语将个人离愁提升到人生哲理的高度,是苏轼旷达胸怀的集中体现。”
以上为【临江仙 · 送钱穆父】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