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春水如染,色泽青碧如鸭头;水面上桃花盛开,仿佛在春风中嬉笑着展露娇颜。一位年迈的老翁送别客人行至水边,沙地上留下马蹄印,黑帽点缀其间,身影萧疏。老翁抬头问客人何时归来,客人答道:待到秋风吹起、黄叶纷飞之时。于是将马系在绿杨树下,开怀而笑;依稀间,望见夕阳正傍着山峦缓缓西沉。
以上为【送别】的翻译。
注释
1. 鸭头春水:形容春水颜色青碧,如同鸭头上的毛色,古时有“鸭头绿”之称,比喻水色浓艳。
2. 浓如染:水色浓郁,仿佛人工染就,极言春水之美。
3. 弄春脸:拟人手法,指桃花在春风中摇曳,如同女子嬉笑顾盼,展现春日生机。
4. 衰翁:年老之人,此处为诗人自指,时苏轼已入晚年。
5. 沙衬马蹄:沙地柔软,马蹄踏过留下痕迹,描写送别路上的情景。
6. 乌帽点:黑帽在风景中成为一点剪影,突出人物形象,也暗示行人身份。
7. 昂头问客几时归:老翁仰头询问客人归期,表现关切之情。
8. 客道秋风黄叶飞:客人回答将在秋日黄叶飘飞时归来,点明别后重逢之约。
9. 系马绿杨:将马拴在绿杨树下,暗示暂留或即将分别。
10. 傍山依约见斜晖:依稀可见夕阳依山而落,营造出宁静悠远的暮色意境。
以上为【送别】的注释。
评析
苏轼此诗题为《送别》,虽属送别题材,却无常见离愁别恨的哀伤情调,反而以明丽之景、闲适之笔写出深情厚谊与旷达胸怀。全诗融写景、叙事、抒情于一体,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悠远。诗人借“鸭头春水”“桃花弄脸”等意象描绘出盎然春意,反衬出送别人内心的从容淡定。结尾“开口笑”“见斜晖”,更显洒脱超然,体现苏轼一贯的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整首诗看似平淡,实则情味深长,是其晚年诗风趋于冲淡自然的代表作之一。
以上为【送别】的评析。
赏析
本诗以春日送别为背景,开篇即以“鸭头春水浓如染”勾勒出一幅色彩浓丽的江南春景图。“浓如染”三字极具画面感,使春水之碧透、温润跃然纸上。次句“水面桃花弄春脸”运用拟人,赋予桃花以生命与情感,“弄”字尤为传神,写出桃花随风轻舞、娇媚可人的姿态,春意盎然,生机勃勃。
第三、四句转入人事,“衰翁送客水边行”,笔调转为沉静,一“衰”字点出诗人年迈之身,却仍亲送宾客,情谊深厚。“沙衬马蹄乌帽点”以白描手法刻画行走于沙岸的身影,马蹄印与乌帽形成视觉焦点,动静结合,意境苍茫而清寂。
五、六句通过问答形式推进情感:“昂头问客几时归”显出殷切,“秋风黄叶飞”则以萧瑟秋景回应春日之盛,暗含时光流转、聚散无常之叹,但语调平和,并无悲戚。
结尾“系马绿杨开口笑”陡然一转,由问归而生欢笑,表现出超然物外的胸襟。最后一句“傍山依约见斜晖”以景结情,斜阳依山,余晖朦胧,既写实景,又寓人生暮年、送别黄昏的双重意味,余韵悠长。
全诗语言简练,意象鲜明,情景交融,既有婉约之致,又具豪放之气,充分体现了苏轼“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艺术境界。
以上为【送别】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此诗写春景如画,而送别之情不落俗套,以笑对斜晖作结,胸次洒然。”
2.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二十三:“‘桃花弄春脸’五字,写尽春妍;‘开口笑’三字,尤见东坡本色,不以离别为苦,其量大矣。”
3.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语极浅近,意极深远。‘鸭头春水’‘黄叶飞’,一春一秋,时序对照,而情在其中矣。”
4. 当代学者王水照《苏轼选集》评此诗:“以乐景写哀者少,以乐景写乐而含蓄深远者更少。苏轼此诗于明媚春光中叙别情,不悲而笑,不怨而望,乃其晚年心境之写照。”
5. 《历代诗话》引《竹坡诗话》:“东坡晚年诗多萧散自如,如‘系马绿杨开口笑’,看似不经意,实得自然之趣。”
以上为【送别】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