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傍晚时分,大雪纷纷扬扬如同撒下的碎米,春日的溪流在冰封中发出呜咽之声,仿佛艰难地流淌过黄沙。昔日的交游如同梦境一般,只能空自追忆;我这被贬之人,漂泊无依,哪里还有家可言?砚台冰冷,尚未动笔墨已先冻结;孤灯独照,为何偏偏在此时开出灯花?正当夜半风雪之际,黄师是送来酥酒,惊醒了妻儿,全家不禁欢笑喧哗。
以上为【泗州除夜雪中黄师是送酥酒二首】的翻译。
注释
1. 泗州:唐代至清代州名,治所在今江苏省盱眙县西北,地处淮河沿岸。
2. 除夜:即除夕之夜。
3. 黄师是:苏轼友人,生平不详,“师是”或为其字或号。
4. 酥酒:可能指掺有酥油或乳制品的酒,亦或为节日特制的酒品,具温补作用,适合寒冬饮用。
5. 暮雪纷纷投碎米:比喻雪花密集如撒下的米粒。
6. 春流咽咽走黄沙:写冰雪未融,春水在沙石间艰难流动,发出呜咽之声。“咽咽”形容水流受阻之声。
7. 旧游似梦徒能说:往日交游如梦般遥远,只能口头追述,无法重现。
8. 逐客如僧岂有家:被贬之人如云游僧人,居无定所,无家可归。
9. 冷砚欲书先自冻:砚台因天寒结冰,尚未书写墨已凝固。
10. 孤灯何事独生花:灯芯结花,古人认为是喜事将至的征兆。“灯花”为燃烧时灯芯结成的花状物,常被视为吉兆。
以上为【泗州除夜雪中黄师是送酥酒二首】的注释。
评析
这首诗作于苏轼贬谪期间,写于泗州(今江苏盱眙一带)除夕之夜。全诗以风雪寒夜为背景,抒发了诗人身处逆境中的孤独、漂泊之感,又通过友人黄师是雪夜送酒的温情细节,展现出人间情谊的温暖与慰藉。前六句极写环境之寒冷、心境之孤寂,后两句陡然转折,以“分酥酒”“一笑哗”的生活场景冲淡悲凉,体现了苏轼在困顿中依然旷达乐观的精神风貌。诗歌情感真挚,情景交融,语言质朴而意蕴深远。
以上为【泗州除夜雪中黄师是送酥酒二首】的评析。
赏析
此诗结构精巧,前六句层层渲染孤寂凄冷的氛围,后两句突然引入温情画面,形成强烈对比。首联以“暮雪”“春流”起兴,既点明时令,又借自然景象暗示内心压抑——雪如碎米,密而无情;水流哽咽,滞涩难行,皆映射诗人内心的苦闷与漂泊之感。颔联直抒胸臆,“旧游似梦”“逐客如僧”,道尽贬谪生涯的虚幻与无依。颈联转入室内细节,“冷砚”“孤灯”进一步烘托清寒孤苦之境,尤以“独生花”三字暗藏转机,预示将有好事发生。尾联写黄师是夜半送酒,打破沉寂,“惊起妻孥一笑哗”一句生动传神,家人由惊转喜的情态跃然纸上,瞬间点亮全诗。这种由悲转喜的情感节奏,正是苏轼在逆境中善于发现生活之美的体现。全诗语言朴素自然,意境深远,寓深情于日常琐事之中,堪称宋诗中情景交融的佳作。
以上为【泗州除夜雪中黄师是送酥酒二首】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此诗写除夕寒夜,情真语切,末幅得友人馈酒,顿觉春意融融,可见东坡胸次洒落。”
2.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十六:“前六句极写凄冷,结处忽作热闹语,反衬愈显,东坡善用此法。”
3.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冷砚欲书先自冻’,写出寒夜真景;‘孤灯何事独生花’,有无限感慨在言外。”
4. 钱钟书《宋诗选注》:“苏轼在黄州以后诗,每于困顿中见谐趣,此篇夜半分酒,家人一笑,正是苦中作乐之例。”
以上为【泗州除夜雪中黄师是送酥酒二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