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先父当年喜爱在洛阳居住,如今我也经过了嵩山的山脚。
我在水南建造房舍岂敢奢望,姑且试着到伊川去购买修长的竹子。
又听说缑山有美好的泉眼,泉水穿过集市和树林,流淌如冰玉般清澈。
遥想那茅屋临水而开,两位老人相对而坐,清雅得如同白鹤一般。
以上为【别子由三首兼别迟】的翻译。
注释
1. 子由:苏轼之弟苏辙,字子由。
2. 迟:苏迟,苏辙之子,苏轼之侄。
3. 先君:指苏轼之父苏洵。
4. 洛城居:指苏洵曾喜爱洛阳的风土人情。苏洵曾游历洛阳,对其山水人文颇为欣赏。
5. 嵩山麓:嵩山脚下。嵩山位于今河南登封,为五岳之中岳,临近洛阳。
6. 水南:洛水之南,唐代以来为洛阳名士隐居之地。
7. 伊川:即伊水,流经洛阳南部,相传为理学先驱程颐讲学处,亦为风景胜地。
8. 修竹:长竹,象征高洁品格,常用于文人园林造景。
9. 缑山:又称缑氏山,在今河南偃师东南,传说周灵王太子晋(王子乔)在此升仙,山中有泉。
10. 茅轩照水开,两翁相对清如鹄:想象中兄弟二人隐居水边茅屋,相对清谈,神态清雅如白鹤。鹄,即天鹅,喻高洁脱俗。
以上为【别子由三首兼别迟】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写给弟弟苏辙(字子由)及其子苏迟的送别之作,属组诗《别子由三首》之一。诗中借追忆父亲苏洵对洛阳的眷恋,抒发自己与弟弟子由同怀先人遗风的情感纽带。通过描绘嵩山、伊川、缑山等地理风物,寄托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并以“两翁相对清如鹄”的意象,表达兄弟间高洁相知的情怀。全诗语言质朴而意境清远,情感真挚,体现了苏轼在离别之际对亲情、家风与自然之美的深切体认。
以上为【别子由三首兼别迟】的评析。
赏析
本诗以地理空间的迁徙为线索,串联起家族记忆、兄弟情谊与理想生活图景。开篇“先君昔爱洛城居,我今亦过嵩山麓”,将父子两代人对中原文化的认同融为一体,既是对先人的追思,也暗含文化传承之意。中间四句写景,实中有虚:“水南卜筑”是谦辞,表达不敢僭越先人之志;“试向伊川买修竹”则透露出归隐之愿。而“缑山好泉眼”一句,借神话色彩的地名与“冰玉”般的泉水,渲染出超尘脱俗的意境。结尾“茅轩照水开,两翁相对清如鹄”为全诗点睛之笔,以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幅兄弟共隐的理想画面。“清如鹄”不仅形容仪态清俊,更象征精神的高洁与自由。整首诗不事雕琢,却情韵悠长,体现了苏轼“平淡中见深远”的艺术风格。
以上为【别子由三首兼别迟】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评:“语淡而味永,于别情中见家风,非寻常赠别可比。”
2. 清·纪昀《苏文忠公诗集辑注》卷二十评:“因过嵩伊,触景生情,追念先人,兼寄手足,情景交融,自成高格。”
3.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评:“‘两翁相对清如鹄’,写兄弟闲适之乐,清绝如画,令人神往。”
4. 钱钟书《宋诗选注》评:“苏轼此类诗往往借山水以寄情,托幽境以言志,此篇尤见其于离别之际不忘家国旧绪、兄弟同心之义。”
以上为【别子由三首兼别迟】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