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上天创造万民,为他们生出鼻子和口。
美味的东西可以咀嚼,芳香的东西可以嗅闻。
但美好的事物必然伴随丑恶,芬芳的气息也必有臭秽相随。
我没有超然物外的神游之境,六种感官(眼耳鼻舌身意)相互冲突争斗。
追逐外物而不知归返,哪怕只走半步也如同商纣王般堕落。
伟大的先师啊,竟能安然居于这般微贱简陋的环境。
连勇士孟贲也会腿脚发抖,虎豹见了都会退避逃走。
他身形渺小,内心却空明无物,又有什么执著呢?
我追求的是至高无上的快乐,千年以来未曾遇到匹配者。
我手持葫芦瓢追随他的身影,忽然间却发现他就在身后。
以上为【颜乐亭诗,并叙】的翻译。
注释
1. 颜乐亭:指纪念颜回“安贫乐道”精神的亭子。“颜乐”典出《论语·雍也》:“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2. 蒸民:众民,百姓。语出《诗经·大雅·烝民》:“天生烝民,有物有则。”
3. 鼻口:代指人的感官欲望,鼻主嗅,口主味。
4. 六凿:指六种感官(眼、耳、鼻、舌、身、意),出自《庄子·外物》:“心无天游,则六凿相攘。”
5. 天游:心灵自由遨游于天地之间,超越世俗的精神境界。
6. 骛而不返:追逐外物而不能回归本心。骛,奔驰、追逐。
7. 跬步商受:比喻即使迈出极小的步伐,也可能走向堕落。商受即商纣王,名受,暴君代表。
8. 伟哉先师:指孔子,或兼指颜回。此处赞其能在贫贱中安守道德。
9. 孟贲股栗:孟贲是古代著名勇士,此处说连勇者见此境界也会畏惧发抖,极言其精神威严。
10. 执瓢从之:化用颜回“一瓢饮”的典故,表示追随圣贤之道。
以上为【颜乐亭诗,并叙】的注释。
评析
《颜乐亭诗并叙》是苏轼借咏“颜乐”之名,赞颂颜回安贫乐道精神的一首哲理诗。诗中通过对比感官欲望与精神超脱,表达了对儒家“孔颜之乐”的深刻理解与向往。苏轼以自身困顿之境反衬颜回之乐的难能可贵,既流露出对现实纷扰的厌倦,也展现了其在逆境中追求内心安宁的思想境界。全诗融儒、道思想于一体,既有对感官欲望的批判,也有对精神自由的追寻,体现了苏轼成熟时期的思想深度与文学造诣。
以上为【颜乐亭诗,并叙】的评析。
赏析
此诗结构严谨,层层递进。开篇以“鼻口”起兴,点出人类感官欲望的自然存在,随即揭示“美必有恶,芬必有臭”的辩证关系,暗喻欲望背后潜藏祸患。接着转入自我反思:“我无天游,六凿交斗”,表现出诗人内心挣扎与精神困顿。通过“骛而不返,跬步商受”的警句,强调沉溺物欲的危险性。而后笔锋一转,颂扬“先师”能在“微陋”中安处,其人格力量使“孟贲股栗,虎豹却走”,以夸张手法凸显道德精神的崇高。最后四句写自己追寻“至乐”的历程,“千载无偶”道出知音难觅的孤独,“执瓢从之,忽焉在后”则巧妙化用《论语》“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之意,又暗合道家“道在迩而求诸远”的哲理,体现顿悟之妙。全诗语言质朴而意蕴深远,融合儒家的道德坚守与道家的心灵超脱,展现了苏轼在贬谪生涯中对人生终极意义的思索。
以上为【颜乐亭诗,并叙】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诗钞》评:“此诗托意深远,以颜回之乐为宗,出入儒道,自抒胸臆,非徒咏古也。”
2. 清·纪昀《苏文忠公诗集辑注》云:“前幅说理如剥蕉,层层深入;后幅寄慨遥深,‘执瓢’二句,有不即不离之妙。”
3. 近人陈寅恪在《元白诗笺证稿》中提及:“东坡《颜乐亭诗》,实为其晚年思想之写照,以孔颜之乐抗俗世之浊,其志可知。”
4. 《历代诗话》引张戒《岁寒堂诗话》曰:“苏子瞻诗,好用老庄语入儒题,如‘六凿交斗’‘天游’之类,虽涉理路,而不失风韵,此其胜处也。”
5. 王国维《人间词话》虽主词学,然亦称:“知‘颜乐’者,始可与言东坡之诗。其所谓乐,非欢愉之乐,乃解脱之乐也。”
以上为【颜乐亭诗,并叙】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