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来碧墀下,张王日日高。
分岐浩繁缛,修蔓蟠诘曲。
扬翘向庭柯,意思如有属。
为之立长檠,布濩当轩绿。
米液溉其根,理疏看渗漉。
繁葩组绶结,悬实珠玑蹙。
酿之成美酒,令人饮不足。
为君持一斗,往取凉州牧。
翻译
野地里的葡萄天生天养,缠绕着高高的枝干向上攀爬。
将它移栽到青石阶下,日渐滋长,日益繁茂。
枝条繁多,郁郁葱葱,修长的藤蔓弯曲盘绕。
它扬起枝梢伸向庭中的树木,那情意仿佛有所寄托。
我为它架起长长的棚架,让它茂密的枝叶在窗前舒展成一片绿荫。
用淘米水浇灌它的根部,疏松土壤以便看它慢慢吸收。
繁密的花朵如丝带般缠绕集结,悬垂的果实像紧挨的珍珠宝玉。
“马乳”葡萄上带着薄薄的白霜,“龙鳞”叶片在朝阳下闪耀着光芒。
有位客人从汾阴而来,在厅堂前看到它惊得瞪大了双眼。
自称是晋地人民,说种这葡萄如同种下美玉。
用它酿造成美酒,令人饮之不尽,回味无穷。
愿为您奉上一斗这样的美酒,去换取一个凉州牧的官职。
以上为【葡萄歌】的翻译。
注释
碧墀:青石台阶,指官邸或富贵人家的庭院。
张王:植物生长旺盛的样子。
分岐:指葡萄枝条分叉。繁缛:形容枝叶繁茂。
诘曲:弯曲,曲折。
扬翘:扬起枝梢。庭柯:庭园中的树木。
长檠:高高的棚架。檠,原指灯架,此处指支撑葡萄的架子。
布濩:散布,铺开。
米液:淘米水。
渗漉:液体慢慢地渗透、流淌。
组绶:古代用来系玉的丝带。此处形容葡萄花絮的形态。
珠玑:珠宝,圆的为珠,不圆的为玑。蹙:聚集,紧密排列。
马乳:葡萄的一个品种,形似马奶头。
龙鳞:形容葡萄叶子的形态和光泽如龙鳞。
汾阴:古县名,在今山西省万荣县,盛产葡萄。
种此如种玉:借用“蓝田种玉”典故,形容种植葡萄如同种下美玉,预示其珍贵。
为君持一斗,往取凉州牧:化用东汉孟佗的典故。孟佗曾以一斗葡萄酒贿赂宦官张让,换得凉州刺史的官职。凉州牧,即凉州刺史。
以上为【葡萄歌】的注释。
评析
此诗是刘禹锡一首典型的咏物诗,借描绘葡萄的移植、生长与价值,寄托了诗人对人才培育与使用的深刻思考。全诗可分为三个层次:前十二句细致描写葡萄从野生状态被移入庭院后,在精心照料下茁壮成长、开花结果的过程,暗喻人才需要被发现并给予合适的环境与培养;中间四句以“马乳”、“龙鳞”等华美意象极写葡萄成熟时的丰美,象征人才学有所成的卓越风采;最后八句借“晋人”之口,引用东汉孟佗以葡萄酒换官的历史典故,一方面点明葡萄可酿美酒的巨大实用价值,另一方面也暗含了诗人对于有才之士理应得到重用的期望,以及对此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不正之风的微妙讽刺。诗歌将咏物、言志、用典巧妙结合,体现了刘禹锡托物寓兴、含蓄深沉的创作特点。
以上为【葡萄歌】的评析。
赏析
本诗在艺术上最突出的特点是脉络清晰,比喻精妙,用典深沉。
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诗歌严格按照葡萄的“移植-生长-成熟-价值”这一自然与人文过程展开,从“野田”到“碧墀”,从“一枝高”到“布濩当轩绿”,从“繁葩”到“悬实”,最终落脚于“酿之成美酒”,线索清晰,层层递进,使咏物与言志完美契合。
比喻繁复,刻画入微:诗人运用了一系列精巧的比喻来描绘葡萄的形态。如用“组绶”形容其花絮的繁复精美,用“珠玑”摹写其果实的圆润密集,用“马乳”直指其品种特征,用“龙鳞”展现其叶片的色泽与形态。这些比喻既贴切形象,又赋予葡萄高贵华美的气质,使其超越了普通的植物,成为才华与价值的象征。
典故收束,意蕴深远:诗的结尾引入“凉州牧”的典故,是全篇的点睛之笔。这一典故的运用,产生了多重意蕴:一方面,它极度夸张地强调了葡萄(美酒)的价值,呼应了前文“种此如种玉”的赞叹;另一方面,它也辛辣地揭示了当时社会官场中存在的以珍奇之物行贿买官的现实。诗人于此寄寓了复杂的感慨:既希望真才实学者能被赏识重用,又对这种非常规的、带有交易性质的晋升途径流露出含蓄的讽刺与无奈,使得这首咏物诗在赞美之外,更增添了现实批判的深度。
以上为【葡萄歌】的赏析。
辑评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梦得《葡萄歌》……状物微妙,如‘组绶结’、‘珠玑蹙’、‘马乳霜’、‘龙鳞旭’等语,刻画精工。结引孟佗事,感慨系之矣。”
清·王夫之《唐诗评选》:“禹锡长于刻画,且微有讽意。《葡萄歌》前半叙其滋长,如化工生物。末段‘汾阴客’数语,陡然而起,寄慨遥深。”
清·贺裳《载酒园诗话又编》:“刘梦得……《葡萄歌》……‘分岐浩繁缛,修蔓蟠诘曲。扬翘向庭柯,意思如有属。’体物得神。至‘马乳带轻霜,龙鳞曜初旭’,状物之工,已造极处。后引孟佗事,寓不平于谐谑,亦一奇也。”
近人瞿蜕园《刘禹锡集笺证》:“此诗借葡萄以寓士之用于世者,必待栽培之力。然其末引孟佗以葡萄酒换凉州牧事,则又自慨其不遇,而深嫉夫侥幸之徒也。”
以上为【葡萄歌】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