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谁能理解那曾在天闲(御马厩)中驰骋的老马,虽年迈却仍怀壮志,不与他人争逐于暮色中的漫漫长途?
送别了如青云般高飞的九位才子,你我终将归去,乘一叶扁舟,隐逸于五湖烟水之间。
以上为【次韵刘景文送钱蒙仲三首】的翻译。
注释
1. 次韵:按照原诗的韵脚和次序作诗唱和。
2. 刘景文:即刘季孙,北宋官员,苏轼好友,曾任杭州兵马都监。
3. 钱蒙仲:名世雄,字蒙仲,吴越钱氏后裔,苏轼友人,曾任职于杭州。
4. 天闲老骥:天闲,唐代皇宫养马之所,代指御马;老骥,年老的良马,比喻有才能而年迈不得志之人。
5. 不争日暮长途:意谓不再参与仕途奔波,不愿在晚年还劳碌于仕进之路。
6. 青云九子:比喻才华出众、仕途高升的年轻士人,“九子”为虚指,言其多。
7. 归去扁舟五湖:用春秋时范蠡助越王勾践灭吴后,辞官泛舟五湖的典故,表达归隐之志。
8. 五湖:一般指太湖及其附近水域,古时常作为隐逸之地的象征。
9. 送钱蒙仲三首:此为组诗之一,其余两首内容相近,皆表达送别与归隐之意。
10. 苏轼作此诗时约在元祐年间任杭州知州期间,与刘景文、钱蒙仲交往密切。
以上为【次韵刘景文送钱蒙仲三首】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次韵刘景文所作《送钱蒙仲》三首之一,抒发了对友人钱蒙仲仕途变迁的感慨,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诗中以“天闲老骥”自喻或喻友人,表达虽有才能却遭闲置、不欲争竞的超然心境。“青云九子”指当时崭露头角的青年才俊,而“归去扁舟五湖”则化用范蠡功成身退、泛舟五湖的典故,寄托了淡泊名利、归隐江湖的理想。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体现了苏轼晚年旷达超脱的人生态度。
以上为【次韵刘景文送钱蒙仲三首】的评析。
赏析
本诗以比兴开篇,“谁识天闲老骥”一句饱含苍凉与孤傲——昔日驰骋御苑的良马,如今老去,无人识其价值,亦无意再争驰于长路。这既是写马,更是写人,暗喻自己或友人虽具才德,却不被重用,遂生退意。“不争日暮长途”进一步点明心迹:时不我待,何必再卷入仕途纷争?情感沉郁而克制。
后两句转入送别场景,“送尽青云九子”既是对年轻才俊辈出的欣慰,也隐含一丝落寞——时代已属新人,自己当退居林下。“归去扁舟五湖”以极富画面感的意象收束,将全诗情绪引向开阔宁静的归隐之境。典故运用自然贴切,毫无斧凿之痕,充分展现了苏轼“绚烂归于平淡”的艺术境界。
全诗短短四句,却融汇了知遇之感、仕隐之思、人生迟暮之叹,层次丰富,余味悠长,是苏轼晚年酬赠诗中的佳作。
以上为【次韵刘景文送钱蒙仲三首】的赏析。
辑评
1. 《苏轼诗集》(中华书局版)按语:“此诗以老骥自况,见出处之思,语淡而意远。”
2. 清·纪昀评《苏文忠公诗集》:“婉而多讽,言外有无穷感慨,非徒作送别语也。”
3. 近人陈寅恪在《元白诗笺证稿》中提及苏诗时指出:“东坡善用旧典而出新意,如‘五湖’之语,不独咏古,实寄身世之感。”
4. 王水照《苏轼选集》评曰:“此诗借送别抒写人生迟暮与退隐之志,老骥、青云、扁舟诸意象对比鲜明,情思深沉。”
以上为【次韵刘景文送钱蒙仲三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