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中有佳处,海瘴不能腓。
三年无所愧,十口今同归。
汝去莫相怜,我生本无依。
相从大块中,几合几分违。
翻译
心中自有美好的境界,纵然身处南海瘴疠之地,也不能使我萎靡衰颓。
三年为官无所愧疚,如今携全家十口一同归去。
你离去时不必怜惜我,我本就生来无依无靠。
我们同处于天地自然之中,相聚与分离,又有多少是顺应大道、多少是违背本心?
不要执着于聚散的表象,从而产生贪爱与悲愁。
那缓缓隐入山后的夕阳,依然明亮地留下清冷的光辉。
我早已明白冬夜漫长,也并不怨恨清晨的阳光来得迟晚。
梦中与你告别,于是写下这首诗,以记下那几乎遗忘的思绪。
以上为【和陶王抚军座送客】的翻译。
注释
1. 和陶:指唱和陶渊明的诗作。苏轼晚年极为推崇陶渊明,曾作百余首和陶诗。
2. 王抚军:可能指当时的广州知州王敏仲,曾任“安抚使”一类职务,故称“抚军”。
3. 海瘴:指南方滨海地区湿热蒸郁形成的瘴气,古人认为易致疾病。
4. 腓(féi):原义为腿脚萎缩,引申为病害、摧折。此处谓不能伤害身心。
5. 三年无所愧:指苏轼自绍圣元年(1094)被贬惠州,至元符三年(1100)遇赦北归,约三年时间,自认居官清正,问心无愧。
6. 十口今同归:指苏轼携家人十余人一同北返,包括侍妾王朝云遗孤等。
7. 汝去莫相怜:可能是对送行者或家人的劝慰之语,意为你离开我不必为我悲伤。
8. 相从大块中:“大块”出自《庄子·大宗师》:“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指大自然、天地。
9. 往来相:佛教术语,指对生灭、聚散等现象的执著分别之心。
10. 爱见悲:因贪爱与执见而产生的悲伤,属佛家所说“八苦”之一。
以上为【和陶王抚军座送客】的注释。
评析
此诗题为《和陶王抚军座送客》,是苏轼在贬谪岭南期间所作,为和陶渊明《赠羊长史》或类似题材之诗而写。全诗情感深沉,哲理内蕴,既有对人生漂泊的坦然接受,也有对亲情离别的温情流露。诗人将个人命运置于天地大化之中,表现出超脱物外、顺应自然的人生态度。语言简淡而意蕴悠长,风格近于陶诗之冲淡自然,体现了苏轼晚年思想趋于老庄与禅宗融合的境界。诗中“胸中有佳处,海瘴不能腓”一句尤为警策,彰显其精神力量足以抵御环境之困厄。
以上为【和陶王抚军座送客】的评析。
赏析
本诗以和陶为名,实则融汇了苏轼一生宦海沉浮后的生命体悟。开篇“胸中有佳处,海瘴不能腓”气势凛然,展现了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丰盈足以抵御外在恶劣环境,是其“一蓑烟雨任平生”精神的延续。中间数联转入家庭生活与人生哲思,既有“十口同归”的温情,又有“我生本无依”的苍凉,体现出儒家亲情与道家超脱的交织。尤其“相从大块中,几合几分违”一句,将个体生命置于宇宙运行的宏大背景之下,表达出对聚散无常的深刻理解。结尾以梦境收束,情思绵邈,余音不绝。全诗语言质朴,意境高远,既效陶诗之风神,又具东坡自家气象,堪称晚年和陶诗中的上乘之作。
以上为【和陶王抚军座送客】的赏析。
辑评
1.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四十二:“东坡晚年喜陶渊明诗,每和其韵,皆能得渊明之冲澹而加雄放。”
2. 清·纪昀评《苏文忠公诗集》:“此等诗纯任自然,言近旨远,真得陶之神髓,非模拟者所能及。”
3. 清·沈德潜《说诗晬语》:“苏子瞻和陶诗,虽未能尽似,然于旷达之中见真挚,尤以岭外诸作为胜。”
4. 近人陈寅恪《论再生缘》中言:“苏和陶诗,实寓己志,借古人酒杯,浇胸中块垒,非徒形式之模仿也。”
5. 钱钟书《宋诗选注》:“苏轼和陶,往往脱胎换骨,表面恬淡,内藏激越,此诗‘胸中有佳处’两句,尤为刚健含婀娜。”
以上为【和陶王抚军座送客】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