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官员的车盖与官帽接连不断,纷纷隐居求仕,先生您又怎能真正老于江边村落?自古以来所谓的隐士何尝真的隐遁?可笑那些翻墙逃避、闭门不出的人,终究不过是装模作样罢了。
以上为【监洞霄宫俞康直郎中所居四咏退圃】的翻译。
注释
1. 监洞霄宫:指俞康直担任洞霄宫的提举或监守之职。洞霄宫为宋代著名道观,在今浙江临安,常为退仕官员安置之所。
2. 俞康直:字仲熙,钱塘人,曾任吏部郎中,晚年退居洞霄宫附近,以清廉著称。
3. 郎中:宋代官名,属尚书省各司,掌事务执行,为中级文官。
4. 冠盖相望:形容官员众多,车盖相连,冠冕相望,极言仕途繁华。
5. 隐沦:隐士,此处暗讽借隐居之名求仕之人。
6. 先生:指俞康直,表达尊敬。
7. 老江村:终老于乡野村落,指真正归隐。
8. 古来真遁何曾遁:自古所谓“隐遁”者,又有几人真正远离名利?“遁”即隐避。
9. 笑杀:笑坏,极言可笑之甚。
10. 逾垣与闭门:典出《孟子·滕文公下》:“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逃墨必归于杨,逃杨必归于儒。今之与杨、墨辩者,如追放豚,既入其苙,又从而招之。”后世用“逾垣”(翻墙)比喻躲避征召,“闭门”指闭户不出以示不仕,皆为假隐行为。
以上为【监洞霄宫俞康直郎中所居四咏退圃】的注释。
评析
这首诗是苏轼为友人俞康直所作,题为《监洞霄宫俞康直郎中所居四咏·退圃》,通过对“退隐”这一主题的讽刺与反思,揭示了当时士人假隐逸以求名利的社会现象。诗中既有对友人隐居生活的调侃,也表达了苏轼本人对“真隐”与“假隐”的深刻思考。他并不否定隐逸本身,而是批判那些借隐居之名博取声望的行为。语言简练而锋利,寓庄于谐,体现了苏轼一贯的理性精神与旷达胸襟。
以上为【监洞霄宫俞康直郎中所居四咏退圃】的评析。
赏析
此诗虽短,却意蕴深远。首句“冠盖相望起隐沦”,以“冠盖”象征仕宦之盛,却说这些人纷纷“起隐沦”,形成强烈反讽——本为仕途显赫之人,却竞相标榜隐逸,实则欲进故退。第二句“先生那得老江村”,表面疑问俞康直如何能真正归隐江村,实则暗含赞许其不同于流俗,可能真有退志。后两句转为议论,直揭“隐逸”之虚伪:“古来真遁何曾遁”一语道破历史真相,真正的隐士极少,多数不过借此沽名钓誉。“笑杀逾垣与闭门”更以辛辣笔调嘲讽那些故作姿态、逃避征召的假隐士。全诗语言犀利,结构紧凑,由景及人,由人及理,层层推进,充分展现了苏轼洞察世情的智慧与超然物外的胸怀。
以上为【监洞霄宫俞康直郎中所居四咏退圃】的赏析。
辑评
1. 《苏诗补注》卷十三引查慎行曰:“此刺时人假隐以干进,而康直实有退志,故云‘先生那得老江村’,言其不宜久隐也。”
2. 《宋诗钞·东坡集钞》评:“语带讥刺,而意存规劝,东坡于朋友之际,可谓婉而彰矣。”
3.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三十一评此诗:“前二句言隐者未必真隐,后二句言真隐者不必形迹,立意高妙,非俗手所能。”
4. 《历代诗话》引《竹坡诗话》云:“东坡《退圃》诗,讥世之假隐者,而于康直有惜其贤而不用于朝之意。”
5.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评:“看似戏谑,实含深慨。东坡于出处之际,每有微辞,此类是也。”
以上为【监洞霄宫俞康直郎中所居四咏退圃】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