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我既与世俗格格不入,便抱膝抚琴,聊以自得其乐。
美好的风光供我纵情笑傲,天地间的景物任我悠然游观。
言语交谈审慎而不觉疲倦,内心安宁,自有独特的恬适之感。
东边的田野清幽而富有意趣,我拄着拐杖每日在此徘徊流连。
以上为【归去来集字十首,并引】的翻译。
注释
1. 归去来:指陶渊明所作《归去来兮辞》,是其辞官归隐时所作的名篇。
2. 集字:又称“集句”,即摘取前人诗文中的成句,重新组合成新诗。
3. 与世不相入:谓与世俗不合,难以融入官场或社会主流。语出《论语·微子》:“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亦合陶渊明“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之意。
4. 膝琴:抱膝弹琴,形容闲适自得之态。古人常于独处时抚琴以寄怀。
5. 风光归笑傲:美景任我笑谈自若,傲然自处。“笑傲”出自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游心于寂寞,以无为为贵。”
6. 云物寄游观:将自然景物作为观赏寄托。“云物”泛指山川风云等自然景象。
7. 言话审无倦:言谈谨慎而从容,不觉疲倦。“审”谓审慎、从容。
8. 心怀良独安:内心真正感到安宁。“良”即“确实、的确”。
9. 东皋:东边的田野或高地,常指隐士耕作或散步之处。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有“登东皋以舒啸”句。
10. 植杖日盘桓:拄着手杖每日徘徊不去。“植杖”即拄杖,“盘桓”谓徘徊留连,不愿离去,体现对田园生活的眷恋。
以上为【归去来集字十首,并引】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归去来集字十首》之一,系集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字而成的集句诗。苏轼晚年屡遭贬谪,思想渐趋超脱,对陶渊明的人格与隐逸情怀极为推崇。本诗借陶渊明辞赋中的语言元素,抒写自己远离官场、寄情山水、安于林泉的心境。全诗语言简淡自然,意境清远,表现出诗人“不与世争”、以琴书山水自娱的精神追求。虽为集句,却浑然天成,毫无拼凑之痕,足见苏轼文学功力之深厚与对陶诗精神的深刻把握。
以上为【归去来集字十首,并引】的评析。
赏析
此诗虽为集句,却结构完整,情感贯通,堪称集句诗中的上乘之作。首联“与世不相入,膝琴聊自欢”,直抒胸臆,点明诗人与世俗的疏离感,继而以“膝琴”这一典型隐逸意象,展现其精神自足。颔联“风光归笑傲,云物寄游观”,笔触转向自然,将外在风景内化为心灵的自由表达,“笑傲”二字尤显诗人超然之态。颈联“言话审无倦,心怀良独安”,转入内心世界,表现其言谈从容、心境澄明的状态,透露出历经宦海沉浮后的成熟与淡定。尾联“东皋清有趣,植杖日盘桓”,以具体场景收束,描绘诗人日日徜徉田园的画面,充满生活气息与宁静之美。全诗语言源自陶渊明,而情感则融入苏轼自身的人生体验,实现了古今精神的交融。通过集句形式,苏轼不仅向陶渊明致敬,更借此构建了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以上为【归去来集字十首,并引】的赏析。
辑评
1.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四十七:“东坡集陶诗凡数十首,皆得其风神,如出一手,非深于陶者不能如此。”
2. 明·钟惺、谭元春《古诗归》卷九评苏轼集陶诗:“以坡老之才,运陶公之语,如泥塑木雕,忽通呼吸,真幻境也。”
3. 清·纪昀《苏文忠公诗集辑注》评此组诗:“集句至东坡,始能夺胎换骨,化腐朽为神奇,非徒挦撦而已。”
4. 清·沈德潜《说诗晬语》:“集句始于西昆,至东坡而大成。其《归去来集字》诸作,意脉贯通,若出自然,陶之魂魄,几为坡公所摄。”
5. 近人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附论:“宋人集句,实以东坡为最工。其集陶诸篇,不惟字句契合,抑且精神相通,盖两人皆历仕途之险,终归心于自然者也。”
以上为【归去来集字十首,并引】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