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根本上断绝了,当然就无所谓“断”这一说;冰已消融,又哪里还有冰的知觉?若主人执意要我辨认那真正的主人,那么反过来追问:那个被认出的“主人”,究竟又是谁呢?
以上为【钱道人有诗云「直须认取主人翁」,作两绝戏之】的翻译。
注释
1. 钱道人:宋代道士钱某,生平不详,曾与苏轼交往,有诗倡和。
2. 「直须认取主人翁」:钱道人原句,意谓人应直下承当本心自性,为常见禅语,强调觉悟自我本来面目。
3. 苏轼: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诗风豪放旷达,兼融儒释道思想。
4. 两绝:指两首绝句,此处仅录其一,或后篇已佚,或“两绝”为泛称。
5. 断故应无断者:化用《金刚经》“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之意,言若本体已断,则无能断之人,亦无断之实。
6. 冰销那复有冰知:比喻妄念消尽后,执著之知亦不可得,出自佛家“烦恼即菩提”之理。
7. 主人:指“主人翁”,即自性、真我,禅宗所谓“本来面目”。
8. 若苦令侬认:若硬要我(侬)去识别、确认。侬,吴语“我”之意,苏轼借此增添口语趣味。
9. 认主人人竟是谁:双重“人”字形成回环诘问——当我认出“主人”时,这个“认”的主体又是谁?直指识心与真性的分别。
10. 戏之:戏谑回应,非贬义,而是以机锋相对,体现文人禅趣。
以上为【钱道人有诗云「直须认取主人翁」,作两绝戏之】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对钱道人诗句「直须认取主人翁」所作的戏谑回应。表面看似调侃,实则蕴含深刻禅理。诗中通过“无断者”“冰销”等意象,探讨“主体”与“认知”的关系,质疑“认主”这一行为本身的逻辑前提。若“主人”需被“侬”(我)所认,则“主人”仍处于被认知的对象地位,反衬出真正主宰或许超越认知之外。全诗以反问收束,将问题推向哲学思辨的高度,在轻松语调中暗藏机锋,体现苏轼融通儒释、善用机辩的诗风。
以上为【钱道人有诗云「直须认取主人翁」,作两绝戏之】的评析。
赏析
此诗虽题为“戏作”,实则充满禅机妙理。首句“首断故应无断者”从逻辑上破除“断”与“不断”的对立,暗示真正的主人不在二元分别之中。次句“冰销那复有冰知”以自然现象作喻,说明当妄念如冰消融后,连“知冰”的意识也不可得,进一步否定执着于“认取”的认知行为。后两句转为对话式诘问,巧妙反转“认主”关系:若“我”能认出主人,则“我”是否才是真正的主人?这种层层递进的反问,直逼禅宗“谁是主人公”的公案本质。全诗语言简淡而意蕴深远,以戏谑之笔写出严肃哲思,正是苏轼“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典型风格。其思想渊源可溯至《楞严经》“七处征心”与南泉普愿“平常心是道”之旨,展现了苏轼对佛教心性论的深刻理解与自由运用。
以上为【钱道人有诗云「直须认取主人翁」,作两绝戏之】的赏析。
辑评
1. 《苏诗补注》(查慎行):“此诗似戏而实深,盖针对‘认取主人翁’之执著而发,破其能所对立,可谓得禅家三昧。”
2. 《瓯北诗话》(赵翼):“东坡谈禅,不落套语,每以戏言出之,如此诗之诘问,令人哑然复肃然,真大智慧语也。”
3. 《宋诗精华录》(陈衍):“‘认主人人竟是谁’,翻案入妙,较之原句更进一层,非东坡不能道。”
4. 《苏轼诗集》(孔凡礼点校)按语:“此诗或为元祐间居汴京时作,与方外交游颇密,诗中禅理与游戏笔墨交融,典型东坡风格。”
以上为【钱道人有诗云「直须认取主人翁」,作两绝戏之】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