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不知不觉间,朱红车轮已碾过身后的尘土,人们争相观看绣帘华盖、锦绣缠轮的华丽车驾。
如同当年洛水之滨受皇帝宠幸的三位侍从般尊贵,又似京兆尹断案平反后迎来的一片春意。
只顾追随谢安那样携妓游乐于东山,哪知道后阁中还有穷困潦倒的宾客奔走其间。
我滞留京口未能赴会,无缘得见那繁华盛景,只能空作唱和之诗,忝列第七人而已。
以上为【和苏州太守王规父侍太夫人观灯之什,余时以刘道原见访,滞留京口,不及赴此会,二首】的翻译。
注释
1. 苏州太守王规父:即王琪,字君玉,号覓句老农,宋代文学家,曾任苏州知州。“规父”为其字。
2. 侍太夫人观灯之什:指王规父陪伴母亲观赏元宵灯会所作的诗篇。“什”本为《诗经》篇章单位,此处泛指诗作。
3. 刘道原:即刘恕,字道原,北宋史学家,曾助司马光修撰《资治通鉴》,与苏轼有交谊。
4. 京口:今江苏镇江,位于长江南岸,是宋代交通要冲。
5. 朱轓(fān):古代高官所乘红色车轮的车子,象征显贵。
6. 绣幰(xiǎn):绣帷车帘,指装饰华美的车驾。
7. 锦缠轮:车轮以锦缎包裹,极言车驾之奢华。
8. 洛滨侍从三人贵:典出唐代,指唐玄宗时张说、张九龄、徐坚等在洛滨应制赋诗,备受礼遇,喻王规父等人观灯受宠之荣。
9. 京兆平反一笑春:用西汉京兆尹张敞“市儿偷笑”典,或指其治理有方、冤狱得雪,百姓如沐春风。亦可泛指政通人和之象。
10. 东山携妓:用东晋谢安隐居东山时携妓出游典故,代指士大夫闲雅风流生活。
11. 后阁走穷宾:暗指自己身为落魄宾客,在后堂奔走不得登席,表达未与盛会的失落。
12. 赓诗第七人:古人集会常有联句或唱和,按序排列,“第七人”乃自谦之辞,谓自己迟至而仅能勉强续作。
以上为【和苏州太守王规父侍太夫人观灯之什,余时以刘道原见访,滞留京口,不及赴此会,二首】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因故未能参加苏州太守王规父携母观灯盛会而作的唱和诗之一。诗中既有对友人盛会场面的想象与赞美,也流露出自己羁旅滞留、不得参与的遗憾之情。全诗用典精切,情感含蓄而深沉,通过对比他人之荣华与自身之落寞,表达了仕途漂泊中的孤独与无奈。语言典雅,结构严谨,体现了苏轼早期七律的成熟技巧与深厚学养。
以上为【和苏州太守王规父侍太夫人观灯之什,余时以刘道原见访,滞留京口,不及赴此会,二首】的评析。
赏析
这首七言律诗以缺席者的视角写一场地方官员母子同乐的观灯盛会,情感基调由羡艳转向自嘲,层次分明。首联以“不觉”起笔,描绘车马喧阗、万人空巷的热闹场景,视觉冲击强烈,凸显盛会之盛。颔联连用两个典故,既赞王规父母子受尊崇之贵,又暗颂其治政清明,语义双关,工稳贴切。颈联陡转,以“但逐”与“那知”形成对照,一边是风流名士式的逍遥,一边是穷途奔波的现实,反差强烈,寄慨深远。尾联直抒胸臆,“滞留不见”四字点明缘由,“空作赓诗第七人”尤见酸楚——非不愿往,实不能至;非不欲和,唯迟一步。此句看似平淡,实则蕴含无限落寞,令人回味。全诗对仗精工,用典不露痕迹,情感内敛而厚重,展现了苏轼早年律诗的高度艺术造诣。
以上为【和苏州太守王规父侍太夫人观灯之什,余时以刘道原见访,滞留京口,不及赴此会,二首】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此诗作于熙宁年间,时公在杭倅任,与刘恕相善。王琪守吴,母老偕游,一时盛事。公以访友阻于京口,不得与会,因赋二首以寄意。其一尤见羁怀。”
2. 纪昀评《苏文忠公诗集》卷八:“前四句写景叙事,典丽雍容;后四句转入感慨,语带讥刺而不失敦厚。‘空作赓诗第七人’一句,自伤迟暮,最得风人之旨。”
3. 冯应榴《苏轼诗集合注》引查慎行语:“‘后阁走穷宾’,语甚悲凉,非真历困顿者不能道。东坡虽达,然此时外放未久,心固有郁结也。”
4. 清·翁方纲《石洲诗话》卷三:“苏诗七律,早岁已具格局。如此篇对仗之工,兴寄之远,岂独坡老晚年所能?可见其才力早成。”
以上为【和苏州太守王规父侍太夫人观灯之什,余时以刘道原见访,滞留京口,不及赴此会,二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