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西天府,重九令节。
驾言龙山,宴凯群哲。
壶歌雅奏,缓带轻帢。
胡为中觞,一笑粲发。
楩楠竞秀,榆柳独脱。
骥騄交骛,驽蹇先蹶。
楚狂醉乱,陨帽莫觉。
宰夫杨觯,兕觥举罚。
请歌《相鼠》,以侑此爵。
翻译
出征西府正值重阳佳节,
我驾车前往龙山,宴请群贤共庆凯旋。
壶中酒香伴着雅乐悠扬,
众人宽袍缓带,头戴轻便便的便帽。
为何刚饮到半酣,便忍不住开怀大笑?
楩、楠等良木争相秀美,榆树柳树却已凋零脱落。
骏马骐骥竞相驰骋,劣马蹇驴反先跌倒。
楚狂接舆醉酒癫狂,帽子坠落也浑然不觉。
身着军服却如囚徒般披头散发,头颅干枯而乱发丛生。
唯有英明将军,气度恢宏豁达,
竟能容纳我这卑微之士,任其颠倒冠袜亦不责怪。
掌厨的宰夫举起酒杯劝饮,
犀牛角杯高举,执行酒令行罚。
请让我吟唱《相鼠》之诗,
以此助酒,敬献此爵。
以上为【龙山补亡,并引】的翻译。
注释
1. 龙山:今湖北江陵西北,东晋桓温曾于此重阳节宴集僚属,孟嘉落帽,事见《晋书·孟嘉传》,后世称“龙山落帽”,为重阳登高典故。
2. 征西天府:指征西将军府。此处借指桓温幕府。桓温曾任征西大将军,故称。
3. 重九令节: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古人有登高、饮菊花酒、佩茱萸等习俗。
4. 驾言龙山:驾言,驾车出行。语出《诗经·邶风·泉水》:“驾言出游。”
5. 宴凯群哲:宴劳凯旋之众贤士。凯,胜利归来;群哲,众多贤才。
6. 壶歌雅奏:酒壶旁奏起雅乐。壶,酒器;雅奏,正声音乐。
7. 缓带轻帢(qià):宽松衣带,戴轻便便帽。帢为魏晋时流行的一种便帽,非正式礼服。形容闲适自在之态。
8. 胡为中觞,一笑粲发:为何饮酒至半,忽然开怀大笑?中觞,饮酒至半;粲发,灿烂地笑出声。
9. 楩楠竞秀,榆柳独脱:楩、楠皆优质木材,象征贤才;榆柳则为普通树木,易落叶。“独脱”暗喻庸才早衰或不合时宜。
10. 骥騄交骛,驽蹇先蹶:骥、騄皆良马,比喻俊才;驽、蹇为劣马,喻庸人;交骛,竞驰;先蹶,先摔倒。讽刺世路不公,贤者奔波而愚者早败。
11. 楚狂醉乱,陨帽莫觉:用楚狂接舆典故,《论语·微子》载其避世佯狂。此处指孟嘉落帽而不觉,兼融二典。
12. 戎服囚首,枯颅茁发:穿着军装却像囚犯一样头发蓬乱,头骨瘦削而乱发生长。自嘲形象狼狈。
13. 明将军:指桓温,历史上虽权臣跋扈,但礼贤下士,苏轼此处称其“度量豁达”,有褒亦有讽。
14. 容此下士,颠倒冠袜:容纳我这卑微之人,即使行为失礼(如穿错鞋袜)也不计较。典出《晋书·刘伶传》:“屋室不容宾,何须整齐冠袜?”
15. 宰夫杨觯(zhì):宰夫,厨师或掌膳官;杨,举;觯,古代饮酒器。意为厨师举杯劝酒。
16. 兕觥举罚:兕觥,犀牛角制的大酒杯,常用于罚酒;举罚,执行酒令处罚。
17. 请歌《相鼠》:《诗经·鄘风·相鼠》是一首讽刺无礼之人的诗,句有“相鼠有皮,人而无仪”,此处借以自嘲失仪,亦寓警醒之意。
18. 以侑此爵:侑,劝食劝饮;爵,酒杯。意为用诗歌助酒兴。
以上为【龙山补亡,并引】的注释。
评析
《龙山补亡,并引》是苏轼拟古之作,属“补亡”体,即为前人散佚之诗作续补或模拟。本诗假托为晋代名将桓温重阳节宴集幕僚于龙山之事(即“龙山落帽”典故),借古抒怀。诗中既有对宴会场面的铺陈描写,又有对人物品性的褒贬对比,更通过自我调侃表达仕途沉浮中的复杂心境。全诗语言古朴典雅,用典密集,风格介于庄谐之间,既显旷达又隐含悲慨,体现了苏轼在逆境中以幽默自解、以历史自况的独特精神风貌。
以上为【龙山补亡,并引】的评析。
赏析
本诗为典型的“补亡”之作,题为“并引”,表明原有小序或背景说明。苏轼借此形式追摹晋人风流,实则寄托自身情怀。全诗结构清晰:前八句写宴集之盛,突出节日氛围与宾主和谐;中间转入自然意象与人事对比,以“楩楠”“骥騄”喻贤才,“榆柳”“驽蹇”讽庸碌,揭示现实中的颠倒;继而引入“楚狂”“戎服囚首”等形象,由他人转至自我,完成视角转换;最后归于酒令场景,以《相鼠》自嘲,收束于戏谑而含深意。
艺术上,此诗融合赋、比、兴手法,多用对仗与典故,语言凝练而富有张力。尤其“惟明将军,度量豁达”一句,表面颂扬,实则暗藏锋芒——苏轼一生屡遭贬谪,对权臣心态洞若观火,所谓“豁达”或含反讽。结尾引《相鼠》尤为精妙:既合酒席行令之实,又借古诗警示“人而无仪”,自我贬抑中透出知识分子的尊严与自省。
整体风格上,此诗庄谐杂出,悲喜交融,正是苏轼“以游戏笔墨写沉痛心事”的典型体现。在轻松表象下,潜藏着对仕途险恶、人才沉沦、自我边缘化的深切感慨。
以上为【龙山补亡,并引】的赏析。
辑评
1. 《苏轼诗集》(中华书局版)按语:“此诗拟晋人语调,托桓温龙山宴事,实寓己意。‘戎服囚首’或自况黄州时期形貌落魄。”
2. 清·纪昀评《苏文忠公诗集》:“词气疏宕,颇得晋人遗意。末以《相鼠》侑爵,谑而近虐,然亦可见其胸次洒落。”
3. 近人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提及苏轼此类拟古诗:“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固宋人通习,然苏公尤善藏锋于戏言之中。”
4. 王水照《苏轼选集》评曰:“此诗用典繁密,寓意幽深,表面写宴游之乐,实则抒迁谪之悲,乃‘补亡’体中别具怀抱之作。”
5. 孔凡礼《三苏年谱》考此诗作于元丰年间黄州时期,谓:“时苏轼处境困顿,借古讽今,自嘲中见傲骨。”
以上为【龙山补亡,并引】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