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民间俚语常含轻慢戏谑,赌博博弈显得顽劣鄙俗。
不如将这些习气投向偏远黎民,让他们不拘礼节、不戴冠履而自由生活。
霜降时节稻谷成熟,千辆粮车统一计量,收获丰盈。
隆重举行你们的社祭之礼,尽情畅饮,共享醇厚甘美的酒宴。
以上为【和陶劝农六首,并引】的翻译。
注释
1. 和陶:指苏轼模仿陶渊明诗歌风格所作的和诗。陶渊明有《劝农》诗六首,苏轼以此为题步其韵或仿其意。
2. 劝农:古代官府倡导农耕、鼓励务农的政令或诗文主题,强调重农思想。
3. 逸谚:流传于民间的俚语、俗语。逸,散失、流传之意。
4. 戏侮:轻佻地嘲笑、戏弄。
5. 博弈:古代指六博与围棋,泛指赌博类游戏,此处带有贬义,喻指无益之事。
6. 顽鄙:愚昧粗俗。
7. 投之生黎:将上述陋习投放到边远未开化的民族中去。“生黎”指海南等地尚未汉化的黎族居民,苏轼贬居儋州时对此有所接触。
8. 俾勿冠履:使他们不必穿戴中原礼制规定的衣冠鞋履,意谓保持原始自然状态,反讽礼教束缚。
9. 霜降稻实:指秋季霜降节气后稻谷成熟结实,农事有序。
10. 千箱一轨:形容粮食极多,车载斗量,且度量统一。“箱”为古代量器,“轨”指车辙,引申为标准一致。
以上为【和陶劝农六首,并引】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和陶渊明《劝农》六首之一,借原题发挥,表达对农耕生活的赞美与对淳朴民风的向往。诗中批判世俗的轻浮游戏与低级娱乐,主张回归自然、顺应天时的农耕秩序。通过“霜降稻实”展现农业生产的规律与丰收景象,“大作尔社,一醉醇美”则体现古代乡村祭祀中的集体欢庆与人情之美。全诗语言简练,意境开阔,既有劝诫之意,又饱含对理想田园生活的深情寄托。
以上为【和陶劝农六首,并引】的评析。
赏析
本诗以简洁有力的语言传达出对农耕文明的尊崇与对浮华世风的批判。前两句直斥“逸谚戏侮,博弈顽鄙”,揭示当时社会风气中轻薄无行的一面;继而以“投之生黎,俾勿冠履”出人意料地反转——不是教化蛮夷,而是将中原的陋习推给边民,讽刺意味浓厚,实则是对所谓“文明礼仪”的深刻反思。后四句转向正面描绘:时令有序(霜降),五谷丰登(稻实),仓储充盈(千箱),乡社共庆(大作尔社),众人酣饮(一醉醇美),构成一幅理想化的农耕社会图景。苏轼在贬谪中体察民生,借和陶之名抒写自己对返璞归真生活的向往,体现了其思想深处的道家与儒家融合倾向。全诗节奏明快,对比鲜明,寓庄于谐,耐人寻味。
以上为【和陶劝农六首,并引】的赏析。
辑评
1.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虽未直接评此诗,但在论及“和陶诗”时指出:“宋人惟苏子瞻深得陶之神理,不在形似之间。”此诗正可见苏轼不拘泥于字句摹仿,而取陶诗之冲淡自然与忧民情怀。
2. 清·方东树《昭昧詹言》卷十二评苏轼诗云:“东坡和陶,独得其旷远高妙,非徒袭其貌也。”此篇以农事为题,融劝诫、讽刺、颂扬于一体,确有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之风。
3. 近人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虽未专论此诗,但其言“苏和陶诗多寄托身世之感”,可为此诗背景注脚——苏轼贬居海南,亲历农耕生活,故能真切写出“霜降稻实”“一醉醇美”等场景,非空言劝农者可比。
4. 王国维《人间词话》虽主论词,然其推崇“赤子之心”,亦可用于评此诗真挚朴素之情。苏轼在此已超越仕途荣辱,返归生命本真,与陶渊明精神相通。
以上为【和陶劝农六首,并引】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