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章质夫送来六壶酒,书信已到而酒却未至,我戏作小诗问他。
像当年白衣人给陶渊明送酒起舞一样,我急忙打扫房舍、洗净破杯准备畅饮。
哪想到从青州来的六位“从事”(酒的拟人称呼),竟化作了虚无的“乌有一先生”。
白白地左手拿着新鲜的螃蟹,徒然绕着东篱徘徊,只能闻一闻凋落的菊花香气。
如今你这位南海的使君正如同昔日的孔北海,想必定会分赐上百坛美酒来助我春耕。
以上为【章质夫送酒六壶,书至而酒不达,戏作小诗问之】的翻译。
注释
1. 章质夫:名楶,北宋官员,苏轼友人,曾任知州等职,与苏轼有诗词唱和。
2. 白衣送酒:典出《南史·隐逸传》,传说陶渊明九月九日无酒,适逢江州刺史王弘遣白衣使者送酒,陶大醉而归。后以“白衣送酒”指代友人馈赠或及时之助。
3. 风轩:迎风的廊屋,此处指居所。
4. 洗破觥(gōng):清洗破损的酒杯,形容虽器具简陋仍期待饮酒。觥,古代酒器。
5. 青州六从事:青州为古酿酒之地,苏轼在《答程天侔》中有“酒有十一难……青州从事非不佳也”之语。“六从事”是将六壶酒拟人化,称其为“从事”(官职名),意谓佳酿。
6. 乌有一先生:即“乌有先生”,典出司马相如《子虚赋》,意为空无所有之人,此处戏称酒未到达,形同虚设。
7. 左手持新蟹:化用晋代毕卓“左手持酒杯,右手持蟹螯”之语,象征秋日饮酒赏蟹之乐。
8. 东篱嗅落英: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落英指凋零之花,暗喻徒然等待、不得其乐。
9. 南海使君:指章质夫,时任广南东路(今广东一带)要职,“使君”为对地方长官的尊称。
10. 北海:指东汉末年孔融,曾任北海相,好客喜饮,世称“孔北海”,以豪饮著称。此处将章比孔融,期待其慷慨赠酒。百榼(kē):极言酒多,榼为古代盛酒器具。春耕:或实指农事,亦可解为自嘲劳作之时需酒解乏。
以上为【章质夫送酒六壶,书至而酒不达,戏作小诗问之】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在收到友人章质夫书信但未见所赠之酒后所作的一首戏谑之作。全诗以幽默风趣的笔调表达期待落空的遗憾,同时巧妙借用历史典故与拟人手法,将酒称为“六从事”,又调侃其变为“乌有一先生”,既显文人雅趣,又不失诙谐。诗中融合陶渊明、孔融等古人风雅意象,表现了苏轼旷达洒脱的性格和深厚的文学修养。虽为“戏作”,实则情真意切,寓庄于谐,体现了宋代文人诗酒酬答中的精神寄托。
以上为【章质夫送酒六壶,书至而酒不达,戏作小诗问之】的评析。
赏析
本诗是一首典型的文人戏作诗,语言机智,意境诙谐,充分展现了苏轼在逆境中依然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首联借“白衣送酒”的典故,营造出一种即将得酒的欣喜氛围,动作描写“急扫风轩”“洗破觥”生动传达出诗人迫不及待的心情。颔联陡转,以“岂意”二字引出失望——原本应来的“六从事”竟成“乌有一先生”,对仗工巧,妙用拟人与谐音双关,极具讽刺意味又不失风雅。颈联进一步渲染失落情绪,“空烦”“漫绕”写出无所适从之态,手持新蟹却无酒佐餐,绕篱闻菊却不得陶然之乐,反衬酒之重要。尾联笔锋再转,寄望于友人终将不负所托,以“南海使君今北海”赞其风范,并以“定分百榼饷春耕”作结,既显亲密之情,又带几分夸张调侃,余味悠长。全诗结构跌宕,情感起伏自然,用典贴切而不晦涩,堪称宋人戏谑诗中的上乘之作。
以上为【章质夫送酒六壶,书至而酒不达,戏作小诗问之】的赏析。
辑评
1. 《苏诗补注》卷十五引查慎行曰:“此诗以戏语出之,而寄托深远。‘六从事’化为‘乌有一先生’,语极奇创,令人绝倒。”
2. 清冯应榴《苏文忠公诗合注》评:“通篇用典浑成,笑中有泪,谑中有敬,非坡公不能为此等语。”
3. 纪昀《纪批苏诗》卷二十三评:“风趣盎然,属对精工。‘左手持新蟹’一联,写寂寥之况,愈见盼望之殷。”
4. 《宋诗钞·东坡集》案语:“此虽游戏之作,然用事妥帖,气脉贯通,足见才力之雄。”
5. 近人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附论中提及:“东坡善以俗事入诗,化腐朽为神奇,如此类‘乌有一先生’之语,看似滑稽,实含深情。”
以上为【章质夫送酒六壶,书至而酒不达,戏作小诗问之】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