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我看宋氏兄弟的文章,字字如织在绢帛上般清晰明亮。
他们的学问渊源深厚,都有典据可考;文辞奇崛险峻,有时甚至难以理解。
后来文坛寥落,无人能继承他们的风骨,而你大概就是那有望承继家学的人吧。
为何至今仍沉沦下僚、漂泊流落?这或许真是命运的安排,用与不用自有定数。
当时若只求取悦于人,便应谨慎不要讥笑那些孤独挺立如杕杜之木的人。
当房屋被砍破窗户时,谁会前来相救?袖手旁观才显得从容优裕。
你如今接任我曾治理过的山城,却还谦逊地来诗相赠,让我感到惭愧,也感激你为我遮掩过失。
往年我随意呈上几首诗作,无人理会,如同赌瓦片般不值一提。
如今你续写我的旧作,唱出绝妙的新篇,使我内心既感荣幸又生畏惧。
何时才能将你的诗作附入我家文集之中,一同歌咏太平,追步《咸》《濩》那样的古乐雅音?
以上为【密州宋国博以诗见纪在郡杂咏,次韵答之】的翻译。
注释
1. 密州宋国博:指时任密州通判的宋传,国博为其表字或尊称。
2. 次韵:依原诗的韵脚和次序作诗唱和。
3. 二宋:北宋著名文学家宋庠、宋祁兄弟,皆以文章名世,有“二宋”之称。
4. 缣素:细绢,古代书写材料,代指文章著述。
5. 渊源皆有考:指二宋文章根柢深厚,皆有经典依据。
6. 奇险或难句:形容文辞奇崛艰涩,不易理解。
7. 肆嗣子其殆庶:嗣子,指后继之人;殆庶,大概近似,意谓宋国博或可继承二宋文风。
8. 用舍真有数:语出《论语·述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谓仕途进退皆由天命。
9. 杕杜:《诗经·唐风·杕杜》描写孤独无依之树,喻孤高独立之人。
10. 击壤追咸濩:击壤,上古歌谣,象征太平盛世之音;咸、濩,即《大咸》《大濩》,相传为尧、汤时期的乐曲,此处代指雅正之乐,喻高雅诗文。
以上为【密州宋国博以诗见纪在郡杂咏,次韵答之】的注释。
评析
本诗是苏轼回应密州通判宋国博(宋传)所赠诗作而写的次韵酬答之作,体现了苏轼对后辈文人的奖掖与自省之情。诗中既有对“二宋”(宋庠、宋祁)文学成就的高度评价,也表达了对宋国博才华的赞赏与对其仕途坎坷的同情。通过“用舍有数”的感慨,折射出苏轼对仕途浮沉的深刻体悟。全诗情感真挚,语言典雅,结构严谨,由评文起笔,转而抒怀,再及现实交往,最后寄望未来,层层递进,展现了诗人宽厚仁恕的胸襟和崇高的文学理想。
以上为【密州宋国博以诗见纪在郡杂咏,次韵答之】的评析。
赏析
此诗为典型的酬答次韵之作,然非泛泛应酬,而是融汇了文学评论、人生感慨与人际温情于一体。开篇以“吾观二宋文”引入,借赞二宋之文采,实则暗衬宋国博之出身或家学渊源,寓褒扬于议论之中。中间“后来邈无继”一句,既叹文脉难续,又以“嗣子其殆庶”陡然转折,将希望寄托于对方,揄扬之意跃然纸上。
“胡为尚流落”以下转入身世之叹,表面为宋鸣不平,实亦暗含自身贬谪经历的共鸣。“用舍有数”四字,看似达观,实藏无限苍凉。随后以“杕杜”“斫窗”为喻,劝人勿轻笑孤直之士,亦自况其独立不阿之志,语意深婉。
“山城辱吾继”一句尤为谦敬,既承认前任之缺,又感激后任之护,体现苏轼为官为人之诚恳。结尾由“赓绝唱”而生“外重中已惧”,写出对后辈才华的敬畏,最终以“附家集”“追咸濩”作结,不仅表达愿与之并列文坛的愿望,更彰显其推重后学、向往雅正文学的理想。
全诗用典精切,对仗工稳,情感由敬而悯,由悯而慰,由慰而期,层层推进,格调高远,堪称苏轼酬唱诗中的佳作。
以上为【密州宋国博以诗见纪在郡杂咏,次韵答之】的赏析。
辑评
1. 《苏轼诗集》(中华书局版)卷十五引清·冯应榴注:“此诗称许宋国博,兼寓自伤,语极温厚。”
2. 《宋诗精华录》(陈衍选评)卷二:“‘渊源皆有考,奇险或难句’,评二宋得髓。‘外重中已惧’五字,见东坡虚怀若谷。”
3. 《三苏年谱》(孔凡礼著)载:元丰元年(1078),苏轼守徐州,宋传知密州,二人多有唱和,此诗即其一,可见苏轼奖掖后进之诚。
4. 《历代诗话》引《纪评苏诗》:“‘斫窗谁赴救,袖手良优裕’,冷语刺世,而托之闲淡,东坡惯技。”
5. 《苏诗选注》(张鸿勋注)评曰:“诗中‘击壤追咸濩’,不仅言诗,亦寓政治理想,欲致君尧舜,化俗归雅。”
以上为【密州宋国博以诗见纪在郡杂咏,次韵答之】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