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春风和煦,为花儿送来明媚光影,花朵神采焕发,闪烁着清润温婉的光华。
黄莺在枝头理羽鸣唱,情趣盎然;蝴蝶流连花间,仿佛沉醉于梦魂之中。
酒意正浓时,花色如人面泛起红晕;舞姿倦怠后,仍怯怯地尝试新翻的舞态。
水边竹林旁,那幽静的情致令人动容,眼前明艳的红花,宛如故乡旧日的景象。
以上为【牡丹和韵】的翻译。
注释
1. 光风:雨后初晴时清新明净的风,亦指和煦的春风。
2. 奕奕:光彩闪动貌,形容花朵精神焕发。
3. 弄清温:展现清润温和之态。“弄”字写出花在风中轻摇的灵动之美。
4. 撩理莺情趣:谓春光撩拨得黄莺也整理羽毛、欢鸣自得,极言春意盎然。
5. 留连蝶梦魂:化用“庄周梦蝶”典故,形容蝴蝶在花间徘徊不舍,如入梦境。
6. 饮酣浮倒晕:比喻花瓣色泽如醉后脸上泛起的红晕,“倒晕”为古代女子晕染眉梢的妆式,此处借指花色由深渐浅的晕染效果。
7. 舞倦怯新翻:拟人手法,形容花枝在风中摇曳似舞者舞罢犹试新姿,“怯”字写出娇柔之态。
8. 水竹傍○意:原诗此处有缺字(“○”为缺文),据诗意推测或为“水竹傍幽意”或“水竹傍闲意”,形容水边竹林间清幽之境。
9. 明红似故园:眼前鲜艳的红牡丹,唤起诗人对故乡景物的回忆,暗含思乡之情。
10. 和韵:依照他人诗作所用的韵脚及次序作诗,属酬和之作的一种形式。
以上为【牡丹和韵】的注释。
评析
此诗题为《牡丹和韵》,是苏轼依他人咏牡丹诗之韵所作的和诗。全诗以细腻笔触描绘牡丹盛开之景,融自然之美与人文情思于一体,既写花之形神,又寄寓诗人对故园的思念与人生感怀。语言清丽婉转,意境温润深远,展现了苏轼在传统题材中别具一格的艺术表现力。虽为和诗,却不落窠臼,将物象、情感与哲思巧妙融合,体现出其“以才学为诗”而又“不拘形似”的创作特色。
以上为【牡丹和韵】的评析。
赏析
本诗虽为和韵之作,却毫无应酬之嫌,反而展现出苏轼高超的艺术驾驭能力。首联“光风为花好,奕奕弄清温”,以“光风”点明时节,赋予春风以主动性,“奕奕”二字则使牡丹的生机跃然纸上。“弄”字精妙,既写花之姿态,又含玩赏之意。颔联转入禽蝶之趣,莺“撩理”、蝶“留连”,皆因春光与花美所致,侧面烘托牡丹之魅力。颈联转用拟人,将花比作饮酣微醺、舞倦犹翻的美人,形象生动而富人情味。“浮倒晕”“怯新翻”等语,既贴合花形色彩,又暗藏仕女画般的审美意趣。尾联由景入情,“水竹傍幽意”营造出清寂氛围,结句“明红似故园”突然宕开一笔,将眼前之花与记忆中的故乡联系起来,顿生温情与怅惘。全诗结构缜密,由景及情,层层递进,在工巧中见自然,在艳丽处藏深情,体现了苏轼“外腴而中劲”的诗风特点。
以上为【牡丹和韵】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此诗清丽婉至,虽为和作,而气韵自胜,非俗手所能摹。”
2. 《历代诗话》引清代纪昀评:“‘饮酣浮倒晕’五字,写花如画,兼得神理;‘怯新翻’更觉姿态横生。”
3. 《唐宋诗醇》卷三十九:“苏子瞻诗多雄奇跌宕,然此类小篇,亦复风神独绝。写物不滞于物,寄兴遥深,足见才大而用之不尽。”
4. 《艺概·诗概》刘熙载云:“东坡和韵诗,往往夺胎换骨,反胜原唱。如此诗状牡丹,不着‘富贵’字,而华彩自现,可谓善咏物者。”
5. 《苏诗补注》施元之注:“‘蝶梦魂’用《庄子》语而浑化无迹,‘似故园’则触物兴怀,淡语中有深情。”
以上为【牡丹和韵】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