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杜甫的诗文如同没有画面的绘画,韩干的画作恰似不会说话的诗歌。
如今这幅画与这首诗都已成绝响,世间凡马与良驹的争论也徒然无益。
以上为【韩干马】的翻译。
注释
1. 韩干:唐代著名画家,以画马著称,曾为唐玄宗宫廷画师,代表作有《照夜白图》等。
2. 少陵:指杜甫,因其自号“少陵野老”,故称。
3. 翰墨:笔墨,借指诗文创作。
4. 无形画:没有具体形象的画,比喻杜甫诗中蕴含的强烈画面感。
5. 丹青:古代绘画常用朱砂和青雘,故以丹青代指绘画。
6. 不语诗:不能言语的诗,形容韩干画作具有诗意般的意境表达。
7. 此画此诗:或特指某幅韩干画马作品及苏轼所题之诗,亦可泛指韩干画作与杜甫诗作所代表的艺术高峰。
8. 已矣:完结、消逝,表示不可复得之意。
9. 驽骥:驽马与千里马,比喻平庸者与杰出人才。
10. 漫争驰:徒然地争相奔跑,喻指世人对高低优劣的无谓争执。
以上为【韩干马】的注释。
评析
苏轼此诗通过对唐代画家韩干画马艺术的高度评价,表达了对艺术至高境界的推崇。他将杜甫的诗比作“无形画”,韩干的画则为“不语诗”,强调诗画之间在精神意境上的互通与升华。后两句感叹如此高妙的艺术已成绝响,而世人还在庸俗地比较骏马与劣马,暗含对当时艺术鉴赏力低下的批评。全诗语言凝练,意蕴深远,体现了苏轼“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审美理想。
以上为【韩干马】的评析。
赏析
本诗短短四句,却内涵丰富,体现出苏轼深厚的艺术修养与哲思。首句以“少陵翰墨”对“韩干丹青”,将杜甫的文学成就与韩干的绘画造诣并置,凸显二者在艺术领域的巅峰地位。用“无形画”形容杜诗,突出其描绘生动、意境如画;以“不语诗”赞韩画,则强调其静默中蕴含诗意情感。这种互文式的比喻,正是苏轼“诗画本一律”思想的体现。第三句“此画此诗真已矣”转为慨叹,既有对前贤艺术不可企及的敬仰,也有时代不再出大师的惋惜。末句借“驽骥漫争驰”作结,讽刺世俗只知外形较量,不解艺术神韵,深化了全诗的哲理意味。整体结构紧凑,由赞而叹,由艺及道,耐人寻味。
以上为【韩干马】的赏析。
辑评
1. 《纪评苏诗》卷十六:“此诗以诗画相提,语极精警。‘无形画’‘不语诗’八字,括尽诗画神理。”
2. 清·方东树《昭昧詹言》卷十二:“东坡此绝,取境甚高,言外有无穷感慨。谓世无知音,虽有神品,谁复能辨驽骥哉?”
3.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以少陵对韩干,以诗对画,天然一联。末语寓意深远,非徒咏画而已。”
以上为【韩干马】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