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自古以来正直之道不会辜负自身,有幸在西湖度过两个春天。
如同当年曾点在沂水边沐浴春风,又如鲁侯在泮宫初采水芹以行礼。
不必为年华老去、容颜变迁而惊惧,且安然面对日日相处的百姓与人事。
寒食过后的一百零六天,细雨初晴,正是清明前后的时节,画船击鼓出游,但切莫扰民违俗。
以上为【常润道中,有怀钱塘,寄述古五首】的翻译。
注释
1. 常润道:指宋代常州(今江苏常州)与润州(今江苏镇江)之间的道路,为江南交通要道。
2. 有怀钱塘,寄述古五首:题为组诗,共五首,此处选其一。“钱塘”即杭州,“述古”为陈襄之字,时任杭州知州,是苏轼好友。
3. 从来直道不辜身:意谓坚持正直之道终不会辜负自己。语出《论语·微子》:“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
4. 得向西湖两过春:指苏轼于熙宁四年至七年(1071–1074)任杭州通判,度过两个春天。
5. 沂上已成曾点服:借用《论语·先进》中曾点言志典故,曾点希望“浴乎沂,风乎舞雩”,象征安闲自得、顺应自然的理想生活。此句喻自己曾在杭州享受清和之乐。
6. 泮宫初采鲁侯芹:泮宫为古代诸侯设立的学校,采芹喻入学或从政之初。《诗经·鲁颂·泮水》:“思乐泮水,薄采其芹。”此处借指初入仕途或初履职事。
7. 休惊岁岁年年貌:不必因年复一年容貌衰老而惊惧,体现超然态度。
8. 且对朝朝暮暮人:意为与其关注自身衰老,不如专注于日常与百姓相处之事。
9. 细雨晴时一百六:指冬至后第一百零六日,即清明节前一日的“寒食节”或清明前后。民间有“一百六”即寒食之说。
10. 画船鼍鼓莫违民:画船装饰华美的游船,鼍鼓用鳄鱼皮蒙制的鼓,泛指节庆时舟中奏乐。意为节庆游乐应顺应民俗,不可扰民。
以上为【常润道中,有怀钱塘,寄述古五首】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任密州知州期间,途经常润道(今江苏常州、镇江一带)时,怀念杭州旧友陈襄(字述古)所作组诗中的一首。全诗抒发了诗人对往昔在杭任职时清廉自守、与民同乐生活的追忆,表达了坚守“直道”的人生信念,以及对民生疾苦的关切。语言温厚平和,意境清远,既有儒家理想人格的彰显,也流露出对时光流逝的淡淡感伤,体现出苏轼中年时期思想成熟、情感深沉的特点。
以上为【常润道中,有怀钱塘,寄述古五首】的评析。
赏析
本诗结构严谨,情感内敛而深厚。首联以“直道”立骨,表明诗人虽屡遭贬谪,仍无悔于正道直行,并以“西湖两过春”点明对杭州岁月的眷恋。颔联连用两个儒家典故,既回顾仕途初心,又描绘出理想中的政教和谐图景——如曾点之志般从容,如泮宫采芹般庄重。颈联转入人生哲理,劝己亦劝人:不必悲叹年华老去,而应珍惜当下与民共处之日常。尾联写景叙事结合,描绘清明前后细雨初晴、画船出游的江南风俗画面,末句“莫违民”三字尤为警策,体现了苏轼一贯的民本思想。全诗融儒者情怀、人生感悟与地方风物于一体,语言质朴而意蕴悠长,堪称东坡七律中温雅醇厚之作。
以上为【常润道中,有怀钱塘,寄述古五首】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此诗语淡而味永,可见公之不忘民也。”
2. 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二十六引冯舒语:“‘直道’起得高,‘西湖’接得稳,中四句皆属对而流动,结语尤有关民心。”
3. 查慎行《补注东坡编年诗》卷十:“一百六者,寒食节也。鼍鼓画船,民俗所尚,而曰‘莫违民’,见贤者之用心。”
4. 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卷十二:“此诗寓意深远,非徒写景怀旧而已。‘直道’二字,乃一篇纲领。”
5. 清代汪师韩《苏诗选评笺释》:“语近情遥,含蓄不尽,东坡最擅长此境。”
以上为【常润道中,有怀钱塘,寄述古五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